2015年青年导演毕赣凭借处女作品《路边野餐》一鸣惊人,而他的第二部院线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日票房便达到2.65亿,但评分却跌到谷底,有些观众甚至愤怒离场,随后口碑和票房更是一路狂跌。究竟是因为电影晦涩难懂,还是营销策略错位?
1月8日,《今日影评》特邀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趣味解读这部“晦涩难懂”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梁君健不仅是大学教授,还是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的导演,他将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从艺术和商业双重角度分析《地球最后的夜晚》。
用商业意识营销文艺“跨年”巨大预期反差引观众非议
《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的开端是以手机视频为IP对“一吻跨年”做了病毒式的核心宣传,引发大量青年观众的参与,预售票房也超过了1.5亿元。但接踵而来的是电影上映后首映日票房和口碑的严重两极分化,首日票房2.6亿,但是网络评分一度跌到到2.8分,甚至在普通观众中出现了许多声讨导演和营销方的声音。而上映第二天票房更呈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导致发行方公司股价下跌,据传一天蒸发16亿市值。
梁君健分析道,从票房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成功的营销,但将艺术电影如此现象级地商业营销,无异于营销方引导观众在错误的时间,看了一部错误的电影,这给电影以及片方本身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地球最后的夜晚》是特定片种,其观众群有限,而且碎片式的叙事和窥探性的视角,给大众解读影片带来了难度。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认为,如果不是在跨年仪式感很强的场合中看《地球最后的夜晚》,而且能给观众整理一份映前观影手册,就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差和误读。
3D布局悬疑与隐喻 更能挑起观众的好奇心与参与感
梁君健认为针对更大众的观影人群,营销方应该更强调“悬疑感”。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前半段是以2D方式呈现的,讲述罗纮武(黄觉 饰)如何阴差阳错爱上了一个穿着绿色连衣裙的一个女人万绮雯(汤唯 饰)。其实影片中有两个并行的线索,12年后罗纮武寻万绮雯,12年前罗纮武与万绮雯如何相爱。而导演毕赣对这两条线索交叉剪辑,也采取独特拍摄手法,往往是在狭小闭塞的空间中的移动式长镜头,这种控制性视角成功迷惑了观众。
梁君健在《今日影评》中谈到,营销方其实可以选择更精确的看点来吸引观众,如:可以抓住人物本身,以及男主角能否在12年后碰到女主角,能不能重燃旧情等悬疑点来引发观众对时间线的探索热情。而影片后半段《地球最后的夜晚》是3D形式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认为3D形式是对梦境和想象的影像化表达,这种特殊的视听语言成功地将观众代入到角色的潜意识表达中。导演毕赣是将一系列似曾相识的元素杂糅,并且排列组合。
梁君健表示《地球最后的夜晚》用看似荒诞的元素来隐喻现实,譬如影片中3D片段里小男孩打乒乓球,实际上对应2D部分黄觉对汤唯说“如果我们生了孩子要教他打乒乓球”,而乒乓球拍上老鹰的图案,又恰好对应着白猫父亲的外号老鹰。3D影片中出现的吃苹果段落,又对应着2D片段中“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吃苹果是不会注意到苹果核的”的话语。梁君健在《今日影评》中认为,这都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引人揣测和议新意的文本解构之处。
主题是臆想或者束缚的情感? 艺术电影应多元化发展
《地球最后的夜晚》无疑引发了观众对剧情的诸多揣测。《今日影评》总结出了观众的几种猜想。如:全片其实仅黄觉一人,其余人物全部为臆想——12岁的小孩可能暗示他和万绮雯当时错失的孩子,只是在黄觉的梦境中一直成长。但这个孩子可能是白猫的,甚至是儿时的白猫。不仅如此,也有观众猜想《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主题是那个苹果,因为“苹果完整地吃进去代表着痛苦”,苹果更是禁果。所以电影中的主人公们试图去触犯禁忌,试图去从正常、伦理化的现实世界中寻找被束缚的情感。而可贵的是,毕赣导演也给了观众充分的开放空间去解读。
《今日影评》中,梁君健也谈到2019年这样一部现象级的有艺术价值的电影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它吸引了一些不会去接触文艺电影的观众。而《地球最后的夜晚》也很可能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一次积极效应,其展现了营销的巨大力量。《今日影评》在关注到事件热度本身以外,也寄希望于营销事件不会阻碍艺术品类本身的发展,不会影响中国电影行业对于多元性的正面态度。毕竟它极其珍贵地展现给观众,电影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
收藏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