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不仅未曾落伍,甚至还要比很多当下年轻人的现状还要更美好、更自由。
《老友记:重聚》基本上就是毫无创意的幕后访谈、片段重温、明星客串……但这丝毫不妨碍忠实粉丝们守着屏幕准点收看,从六个人刚合体就开始泪崩。
在烂番茄上,这支特辑的专业影评人好评率只有68%,但普通观众好评率有83%。中国观众的反馈甚至更加热烈,截至5月30日,有近3万豆瓣网友为重聚特辑打出9.4的高分。
丽莎·库卓发出神经质的尖叫(她以为沙发上有虫子),主持人说你的表现未免太过菲比;柯特妮·考克斯说,莫妮卡的孩子已经毕业了,但她还是要把家长会的控制权握在手中;大卫·史威默与詹妮弗·安妮斯顿坦陈,曾经对彼此动过真感情,但是没有越轨(大家信吗?)……这些演员与角色早已融为一体,每个人都还是那么奇葩、那么可爱。
距离《老友记》的开播已经过去27年,但这部剧传奇的地方就在于此——它的生命力竟然是如此长久,老观众从未离去,新粉丝持续加入。
时至今日,《老友记》仍然在全球各地的电视台、视频网站上反复重播,每年仍能为华纳贡献约10亿美元的版权收入,六位主演每年躺收2000万美元。《好莱坞报道》2015年邀请2800位业内人士参与投票“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出来的100部电视节目名单中,《老友记》拿到第一名。
在中国,趁着重聚特辑播出的时机,优爱腾和B站先后发布消息,宣布《老友记》全十季高清修复版内容即将上架。
为何这么多年过去,《老友记》依然会长盛不衰,并且能够持续获得全世界观众的青睐?
真正属于“独立的年轻人”
《老友记》或许并非最出色的情景喜剧,美国知名电视杂志《TV GUIDE》曾于2002年评选"50 Greatest Shows of All Time",名列第一的是《宋飞正传》(Seinfeld)。然而这部同样诞生于90年代的情景喜剧,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非常有限,第一季在豆瓣电影上只有6000多网友打分,与《老友记》的23万评分人数不是一个量级。
有网友总结《宋飞正传》不如《老友记》在国内走红的原因:1.演员与服装都“显老”,颜值不能打;2.台词精妙但是难懂,文化隔阂门槛更高;3.感情表达晦涩,而中国观众却大多喜欢感情充沛能打动人的类型。
《老友记》有一群最生机勃勃、最时髦的主角:大都市的年轻人。
在纽约州立大学开设《电视与社会》课程的Elayne Rapping博士认为,《老友记》标志着美国文化的变化,反映出了社会的主流趋势,“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青年统治的文化中,青年形象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主导形象。这部剧让美国人意识到,20多岁确实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在今天,如果影视剧不把年轻人当主角,可能都根本拿不到投资。不过27年前,天还不全是年轻一代的天。根据出品人凯文·布莱特的回忆,《老友记》当年在NBC筹备要拍的时候,高层给的意见是:全是年轻人,这怎么行?
《老友记》曾经一度不是六人行,而是七人行,还有一位“老家伙”帕特警长(Pat the Cop),负责给年轻人们提出心灵指引。不过当制作团队开始排练,就意识到这位“人生导师”的存在非常违和,最终砍掉了这个角色。
实际上,NBC过去的担忧自有其原因。在《老友记》之前,过去的情景喜剧通常都是在刻画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场景(比如80年代的《成长的烦恼》、《欢乐满屋》),父母才是真正的主角,孩子们都是点缀的支线人物。
而到了90年代,《老友记》与《飞越比佛利》成为第一批最早聚焦独立的年轻人的电视剧集。《老友记》中,虽然几位主角的父母也是固定配角,但他们都只是负责提供笑料,并不会过多干涉子女的生活。
《老友记:重聚》中,制片人玛尔塔·考夫曼回忆说,《老友记》当年突然登上《滚石》等权威文化杂志的封面,开始被视作”时代精神的象征“。纽约都市里,六位主角呈现出有别于”婴儿潮一代”的“千禧世代”的精神面貌。
当“性、毒品和摇滚乐一起解放”的年代过去之后,随着娱乐业的爆发,年轻人们追逐着流行文化的潮流,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变成了消费。社会整体已经变得更加包容、多元。尤其是,流行文化擅于吸取各种新潮的生活态度。人们对很多事情都已经习以为常。“千禧世代”的特点是:注重个人的感受,相比“集体”怎么样,更强调个性的存在。他们没有战争的记忆,对世界更有安全感,对社会发展更务实,或者说更趋于日常化。
因此我们看到,在《老友记》里,二十多岁的朋友们住在公寓里,不追求向上层升迁,共度美好时光。当第十季结尾,六个人搬离公寓、进入婚姻,最幸福的时光至此终结,真正的烦恼即将降临。
或许很多人猜测《老友记》是一部属于怀旧的老观众的剧,但事实正相反:调研机构One poll曾于2018年发起对《老友记》的全面调查,美国受调者中总共有63%的观众看过并持好评,而年轻人(18-24岁)则超过了这一平均值,好评率达到了76% 。
《老友记》制作人大卫·克雷恩感叹说:“这完全是超现实的……你以为今天的孩子们会觉得,‘很无聊,老电视’,但他们依然在拥抱它。“
实际上,恰恰是只有正年轻的人,才会对《老友记》真正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即使是”美化后“的那种。而对于早已告别”朋友即家人“阶段的中年观众,或许更乐意看到一些逆袭的大叔loser做主角,比如说《绝命毒师》。
在中国,80 后、90 后,甚至00后们对于《老友记》的推崇又有所不同,它是很多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启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
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訾非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谈道,如果用美国《老友记》这一代去对照我们中国的时代,最接近的就是现在——六个人虽然个性不一,对待生活的态度却是一致的:不依赖父母、独立生活,再困难也不跟父母开口。
实际上《老友记》的主角的年龄,完全可以算作中国年轻观众的父母那一辈,但是大家都自然地把他们视作同龄人。尽管六个人的科技装备比我们落后(他们只能靠电话联络彼此),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未曾落伍,甚至还要比很多人的现状都更“往前一步”,是可望而不及的理想状态。
情景喜剧的乌托邦
《老友记:重聚》中,当一名观众问演员们在制作这部剧时不喜欢什么时,大卫·修蒙的回答是:猴子马塞尔不配合表演,休息的时候还要站在他肩头吃虫子。我们都笑了,同时也心知肚明,他没有说真话——没有提及任何真正的困扰,比如面对现场观众的巨大的压力(马修·派瑞在拍摄期间染上了毒瘾),比如曲折的薪酬谈判,比如这部剧遭受到的种种批评……
实际上,在今天美国娱乐圈追求”政治正确“的氛围下,《老友记》遭受到了“缺乏多样性”、”不关注现实社会议题“等苛责。创作者也多次公开表达反思,如果再拍的话肯定不应该只有当初的面貌,首先主角团不可能全都是白人。
但是恐怕很多观众都会同意:这些所谓的”bug”都无关我们喜爱这部剧的初衷。说到底,《老友记》不是“严肃文学”,不是真人秀,不是新闻报道,而只是一部歌颂世俗温暖的通俗喜剧。
正是因为《老友记》创造出一个如此亲切、温暖的友情乌托邦,这使得它几乎肩负起“精神安慰剂”般的社会责任。
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第二天,有纽约网友在华纳兄弟官网的评论版上留言,“我们已经哭干了眼泪,现在请让我们笑一笑吧”。
根据AC尼尔森收视率的统计,《老友记》的人气正是在“9·11”后达到顶峰。2001年的第八季的收视率为全美第一,有约2450万人看过;2002年,这部剧获得艾美奖最佳喜剧类剧集奖,詹妮弗·安妮斯顿也拿下喜剧类最佳女主角奖。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总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这往往就是需要《老友记》的时刻。《老友记:重聚》中,大卫·贝克汉姆表白说:在一个人出差很寂寞的时候,总是想要打开一集《老友记》,让温暖的情绪把自己包围。
顺便一提,小贝觉得自己特别像莫妮卡,因为都有严重的洁癖。
现实当然不是情景喜剧,但至少观众可以把歌里的“我”当成这部剧,至少《老友记》想看就能看到——孤独的时候,就去寻找六个虚拟人物的安慰。菲比有一句台词:“男女朋友来来往往,但朋友是一辈子的。”主题曲《我将一直陪伴着你》唱道:“当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甚至是每一年你都这样倒霉……我会在你身边陪伴你,因为你也曾在我的身边陪着我。”
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论,《老友记》最大的成功,在于为角色与观众营造出了一种亲切的情感氛围,别的剧或许能创造出宏伟的世界观、提出尖锐的批评,而《老友记》只是交到了朋友。
这也解释了《老友记》的重播盛况:27年间,所有平台上的《老友记》播放量,达到了夸张的一千亿次。
所以,中国的视频网站们又怎会不追逐《老友记》呢?在这个充斥着“内卷”、“丧文化”、“躺平”等消极字眼的年代,年轻人的生活有多不如意,就会有多留恋《老友记》的温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