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釜山行》横空出世,为韩国丧尸片杀出了一条血路。
几年后,丧尸片愈发壮大,成为韩国恐怖片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亚类型。
而且,在丧尸片这一大框架之下,韩国创作者还脑洞大开,为其注入了不少元素——
引入动画元素,拍出了和《釜山行》共享同一个世界观的《首尔站》;
引入古装、权斗元素,拍出了好评如潮的《王国》;
引入喜剧、温情元素,拍出了反套路的《奇妙的家族》。
这股丧尸大潮并没有因疫情的到来而偃旗息鼓。
相反,它还以救市之姿重装归来,在当下点燃了韩国民众的观影热情。
最近两个月,韩国院线的票房月冠军全部由丧尸片包揽。
一部,是6月24日上映的《#活着》;一部,是7月15日上映的《釜山行2》。
前者是刘亚仁、朴信惠主演的热门新作,后者是暌违四年等来的丧尸续作。
然而,电影问世后,它们却不约而同地都走上了扑街的道路。
其豆瓣评分,无一例外,都低于6分。
让人不由暗暗感叹:我们果然还是高估韩国电影人对丧尸片的创作能力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口碑不佳,但这两部电影,却烂得不尽相同。
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它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创作路线——
《釜山行2》走商业大片路线,借鉴了《疯狂的麦克斯》《寂静之地》《角斗士》在内的多部电影;
《#活着》走文艺小片路线,开创了“密室丧尸片”的新类别。
与各类商业元素堆砌出来的《釜山行2》相比,《#活着》在题材上的新颖度方面更胜一筹。
所以今天,我们就“士兵里面拔将军”,先来重点说一下它。
《#活着》的片头,和《王国》有点类似,都是围绕丧尸来源而展开。
《王国》的片头,呈现的是炼尸,充满了仪式感。
只用寥寥几个镜头,就交代出了一场古法炼尸的宫廷秘辛:神草入药,眉心扎针,药浇口中,吹烟入鼻……
而《#活着》的片头,呈现的则是病毒感染的全过程,交代了丧尸病毒对人体器官所进行的侵袭与腐蚀。
既直观,又触目惊心。
刘亚仁饰演的男主,是一位游戏宅,电影刚开始没多久,他就陷入了丧尸围城的生存绝境。
走投无路的他,被困在家里,在没有WIFI、没有短信、缺乏饮食的情况下,拼命求生。
导演从日常出发,向观众发起疑问:假如丧尸突然爆发,你该如何脱困?
片中故事,主要发生在两栋公寓楼里。无论投资,还是体量,都不算大。
但导演的野心却很大,想利用新颖的概念来撬动商业回报,大有四两拨千斤之势。
不过,根据影片的最终呈现来看,《#活着》所达成的完成度,却显然并不令人满意。
电影里的两位主角,绝大多数时间,都躲藏在封闭的家里,无论是活动范围、还是焦点视域、亦或与外界发生的摩擦,都十分有限。
前面三分之一的剧情,都是围绕男主紧张、焦虑、怀疑人生而展开的独角戏。
不难想象,导演一定是想以幸存者遭遇丧尸后的生活变化作为切入点,来呈现主角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
愿景是好的,可是拍摄出来,却全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因为他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观众是奔着什么去看丧尸片的?
答案很简单,是惊险的情节和感官的刺激。
《#活着》里的惊险设定,却似乎并没起到这种效果。即便偶尔冒出一些惊悚桥段,也都只是草草收尾,没有延伸出大的叙事冲突。
与其说这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局部有突破但整体“蛇头蛇尾”的灾难片段。
只有刘亚仁贡献出的表演,称得上是全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作为韩国的“忠武路四小生”之一(其他三人是宋仲基、金秀贤、李民基),刘亚仁不负观众所望,再次用演技证明了自己。
他将身处绝境的焦灼感,游刃有余地表现了出来,精准拿捏住了男主的性格和情绪,简直就是游戏宅本宅!
只可惜,由于剧本太过单薄,《#活着》并没有给刘亚仁提供足够充足的发挥空间。
片中推动叙事发展的,就只有男主出于本能的求生意志,并不存在价值观和情感层面的深层动力,让观众无法体会到“无论多难都要活下去”的惨痛力量感。
从灾难爆发时的惊恐,到躲藏多日后的麻木,再到全力脱困时的暴走,每一种情境单拎出来,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诠释出“活着”的内涵与价值。
可该片自始至终,对“生”的价值讨论,却都表现的非常寡淡,仅仅将“求生”作为推动进度条的功能性因素,并没有对其进行追根究底地深入挖掘。
如此设定,对刘亚仁这样的演员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浪费。
同样的角色塑造问题,女主身上也有。
女主一出场,就带有明显的主角光环。
大部分时候,她如工具人一般,生硬地为剧情服务。
要么及时出现,制止了男主的自杀行为;要么一路开挂,在丧尸围困下突出重围。
就算后来被人下药迷晕,也可以及时醒来,在双手被缚的情况下,从丧尸口中逃生。
这些bug,不但削弱了人物的厚度,而且还削弱了剧情的饱满度,令该片由内而外,都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廉价感。
此外,作为一部灾难丧尸片来说,《#活着》对灾难场面的呈现,同样也显得乏善可陈,没有带入有力道的悲情成分。
而没有悲情成分带入,就意味着主角不会跟随剧情获得显著的成长。
《釜山行》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口碑,主要就在于它对人性凉薄、生离死别、人物成长,都进行了很生动的刻画。
孔侑饰演的男主,在开始和结尾,出现了明显的反差。
从刚开始的明哲保身,到后来的救女心切,他整个心理状态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直到最后,他终于顿悟,发现这个世界有比自己生命更珍贵的东西存在。
于是,通过纵身一跃,他完成了个人升华。
除男主之外《釜山行》里,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棒球队的少男少女、让众人为姐姐陪葬的老人、铁汉柔情的壮汉大叔......
这些角色不但为电影贡献了泪点,而且还抛出了很多值得观众思考的社会议题。
可是,在电影《#活着》里,我们却丝毫捕捉不到任何呼之欲出的情感表达。
影片前半程,一直在大面积地铺陈男主的情绪,具有明显的煽情痕迹。
直到后半程,导演才终于设计出了一个稍微有点层次的反派形象——一个用活人喂养丧尸妻子的幸存者。
这个角色,如果塑造得当,完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导演却并没有从角色着手,通过交代人物前史,带出他嗜血背后的复杂情感,而只是一笔带过,让这个点睛之笔沦为了平庸。
虽然整体看来,《#活着》乏善可陈,但该片对年轻人来说,却又有着不错的吸引力。
无论是男主的黄毛造型,还是嘻哈的bgm配乐,亦或是片名里充满网感的“#”的使用,看上去全都个性十足,与年轻人的审美趣味相接轨。
除此之外,该片还紧扣当下,拍摄了很多流行的网络元素:网游、社交网络、无人机、iPad……
其受众定位,很明显是瞄着年轻人去的。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它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韩国院线复工后“首部观影人次破百万”的电影作品。
只可惜,空有一副花架子的它,无论再怎么用力,都只能算得上是一部徒有其表的丧尸闹剧。
经不起比较,更经不起推敲。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