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度已逝国宝级女星希里黛玉主演的《一个母亲的复仇》,剧情描述生物老师黛芙琪(希里黛玉 饰)的继女艾莉亚,在一场派对中不慎被先前传低俗影片给她的同学与朋友们强暴,循法律管道求助无门后,父亲不放弃上诉以获得最后正义的机会,继母黛芙琪则决定化身为最强悍的母亲,为女儿讨回一个公道。
剧情一开头,我们明显看到黛芙琪与艾莉亚的关系不睦,一来是课堂上当着同学的面没收她手机很没面子,再则是这个母亲始终不是她的生母,就算父亲说是因为有黛芙琪的包容与接纳,我们这个家才能走到现在,艾莉亚始终以冷然的态度对待这个她口中的“老师”。
残酷又讽刺的是,在惨剧发生后,这个最被她拒于门外的老师,才是将其从密不透光的暗室中,一点一滴救拔出来的恩人。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即便在艾莉亚重伤后,她仍有意识地去逃避黛芙琪所给予的关心,包括一开始在医院看到爸爸才愿意正眼看人,在家中黛芙琪来探问时失声尖叫,当然可解读为她很难从强暴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她需要的是真正“家人”的支持,而这个老师所递送的关心,显然还不是心有阴影的她能片刻接纳的。
家人是什么?必要血浓于水才能称为家人吗?我想到《生在幼子》的浅野忠信,同样身为别人的继父,一样面临继女的讨厌,初始总是不得其门而入,甚至还要安排继女跟生父见面,这样把“父亲”资格彻底转让的行径,才能挣得一点可能被喜欢的资格,这个“父亲”也未免太委屈。
然而《生在幼子》后头继女终于感受到继父所挹注的关心,完全不亚于生父甚至更甚之,她终于发现自己也可以喜欢“外人”,外人也能够是家人,置放在《一个母亲的复仇》一片里头,要如何让艾莉亚把她口中的老师当母亲,
其实影片在前面有一个很微妙的段落,当黛芙琪打电话时,手机上显示的是“妈妈”,意即她内心是有这样认母可求的,然而碍于自己对生母的想念,潜意识里不断拉扯之故,她只能让这个妈妈,先放在云端。
意外的发生,无疑就是促进两人更能认识彼此的契机,尽管这样的剧情铺排有力道过重之虞(然非如此无法让两人直面),复仇似乎也进行得太顺畅了些(犯案细节仍有破绽),但仔细想想看,有谁能甘冒身限囹圄的风险,也许就此丧命的可能
而将“希望女儿不要就此一蹶不振”视为此生最重要的事,而不断勇往直前?女儿最终“看到”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相信她也感知到这股力量:这个老师不只教她生物,为她做菜,甚至还能为她档死。
片中侦探曾说:“上帝不会无处不在,所以它创造了母亲。”他仿佛是个全知者,看到了司法的侷限,看到了母亲的潜能,看到黛芙琪非仅惩罚奸除恶的复仇者,更是深谙不求回报的人格者。
我们所看到的私刑,其实是她唯一能证明自己适任母亲的方式,那声妈妈的呼喊,我们也几乎可以预见,然而因为抱拥来的不易,懂得总要在事过境迁后,戏剧的张力才于焉迸现,在我们为剧情感动之余,也心疼于国宝女星希里黛玉的离世,其对印度电影所投注之贡献、对角色之深刻打磨,都足以叫我们回味良久。
收藏来源:百家号 电影新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