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关于此篇的诸多影评,说句冒昧的话,可能不少朋友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先说结论:《无问西东》并不是青春片,而是一部真正的教育片。
他所讲述的,是这个时代缺失的教育。
要理解《无问西东》,首先要提到一个著名的疑问,和一所传奇的大学。
一、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为什么新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而困顿的民国时期却英才辈出?
乱世出人杰,时势造英雄?
不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显然更不是。
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藏在一所学校里。
二、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是冯友兰所写的西南联大校歌。
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大学,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短短八年间,培养出了诺贝尔奖得主如李政道,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邓稼先,作家、诗人如汪曾祺、穆旦,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更是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在那样贫困饥馑,战乱频仍的年代,西南联大能够做到的,和平年代的清华、北大、南开却再也无法做到?
答案是四个字: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也翻译为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即国内所谓“素质教育”的真身。
所谓“素质教育”其实是对“通识教育”的错误翻译。素质教育,按照正常翻译应该是quality education ,且不说这个词语法是否正确,在国外网站上是搜索不到任何东西的。
这个错误的翻译害人不浅。
“素质教育”,培养怎样的素质?君不见衡水中学校长就曾放言: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有考上大学的素质,也就是应试的素质。
虽然人人都知道他说的不对,但在逻辑上却一点毛病都找不出。
因为国外那套优秀的教育体制根本就不叫素质教育。
他叫通识教育。
那么什么是通识教育?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说:“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说,教育是“授予人生所必需之知识及情感的陶冶”,形成独立和“精确明晰之思考力”。
通识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所谓“为人之学”。
与之相对的,正是当今中国所实行的、源自前苏联的专业教育。
民国时期办学自由、教育独立,以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等为代表的优秀教育家秉持人文主义理念,重视独立精神,关注学生的天赋和个性,培养的是一批真正的人才;
建国以后,大学收归国有,在工业生产思想的引导下,学习苏联专业教育理念,学校变成工厂,教室变成车间,一味强调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于是校长成了厂长,教师就成了工人,学生成了被加工的原料,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职业技工。
而《无问西东》想要说的,正是这一点。
在了解了西南联大与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变革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这部片子。
为什么说《无问西东》是一部真正的教育片?
一、四条主线间的联系
电影上映之后,时间线性的割裂与叙事的破碎备受批评,然而实际上,这四个主要故事彼此之间的联系正是理解影片的关键。
第一个故事中,校长梅贻琦以“人生的真实”的启迪了吴岭澜;
第二个故事,吴岭澜以自己关于“自我真实”的思考帮助沈光耀最终确定了人生的方向;
第三个故事,被沈光耀救活的陈鹏,以善念和对自我的坚守救赎了王敏佳和李想;
第四个故事,张果果的父母为李想所救,并以“自我的教育”引导张果果回归本心,救助了四胞胎。
真正串联这四个故事的,是“教育”。
是真正的、传递善于爱的、关于自我的教育。
这部表面看起来叙事破碎,时间线混乱的青春片,并不是一部带简单的伤痕电影,或者清华大学的宣传片。实际上,这是一部真正的讲教育的电影。
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启迪,在于人之为人,使人成为人。
四条主线彼此相连,寓意为无论在怎样的时代,真正的教育都能够通过爱与血缘代代相传,并在人心里开出花来。
吴岭澜象征的是和平年代的迷茫青年,在教育家梅贻琦的指导下回归了自己的本真;
沈光耀代表山河破碎的动荡年代。面对家与国,生与死这样两难命题左右为难的有志青年,沈光耀用梅贻琦所教导的理念帮他认清了心中的方向;
陈鹏代表政治动荡,人心扭曲的时代。多年前沈光耀从云端投下的物资救助了饥饿的儿童,也种下了善念与本真的种子,以至哪怕是日后身处疯狂罪恶的人群中,陈鹏也能不违本心,不泯善念;
张果果代表的是政治狂潮退去,资本浪潮袭来的现代社会。李想牺牲自己拯救的生命在父母的教导之下,最终在无休止的贪念面前抽身而退,回归了真正的自我价值。
哪怕历经岁月变迁,人事更替,最初梅贻琦亲手种下的教育火种却代代相传,在无论怎样糟糕或失败的时代中都能开出花来。
二、影片中的配角
影片中的主要配角其实均是“教育”的化身。
他们的人设惊人的一致:以师长的身份教导主角追寻自我价值
梅贻琦告诉吴岭澜,要追求生命的真实,而并非别人认为对的事;
蒋南翔对同事说,不要责怪陈鹏,他只是说了真话;
陈纳德对沈光耀说,这个时代欠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里给出来的爱与真实。
沈光耀的母亲告诉他,不要去追逐功名,而是应当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去享受你的人生;
张果果的父亲对他说,父母并不希望你取得怎样的成就,只希望你一生健康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们所做的,即是西南联大所推崇的真正的教育;他们所信仰的,即是导演一遍遍强调的人生的真正意义。
因为有这样的真正教育的传递,面对战乱,西南联大的学生可以义勇从军,将生死置之度外;
因为有这样的真正教育的存在,在一个政治疯狂,教育扭曲的年代,陈鹏依然可以拯救好友的生命与灵魂,并将善与真实的力量传递下去;
因为有这样的真正教育的启迪,在政治狂潮退去,资本浪潮袭来的现代社会,张果果可以遵从本心,选择爱与善良。
影片的最后,导演借张果果之口说出,“生命意义不在于物质的丰富或成就的高低,而在于你自己的真实;最珍贵的不是物质或者集体,而是你自己。”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真正的教育,首先应当做到的,不是教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个人在爱集体、爱国家之前,首先应当爱自己。
有人说,西方教育中的成年在于知道自己是谁,中国教育中的成年在于成为别人希望的自己。这话不假。
影片中陈纳德主要的台词只有两段,一段时间关于“从心里拿出来的真实自我”,另一段则是告诉全体学员,飞行员比飞机更珍贵,如果有需要,随时弃机保人。
西方观点认为,集体利益是由个人利益组成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在做加法,个人利益越多,集体利益也就越多。获得集体利益的唯一方式,是最大限度的增加个人利益。
而我国的理念一直以来则是,把集体放在个人之上,鼓励大家为集体牺牲。
这种观念认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在做减法,个人利益越多,集体利益越少。即获得集体利益的方式是牺牲个人利益。
于是,在这种以高尚为旗号的“集体教育”之下,个人的价值被一次次的忽略了。政治运动中可以清除坏分子,生产建设可以取缔私有财产,战争年代可以牺牲军人,现代社会可以驱逐低端人口。
没有人会认为这有问题,因为这是“为了集体”。
可是集体在哪呢?
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个体的集体,如果有人总是以各种名义要求你为了集体做出牺牲,那么他一定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明白自我的价值,看清自己的内心,是一个人成年的首要标志。
关于自我的教育,关于珍视自我的价值,是这个时代欠我们的教育。
感谢《无问西东》,这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电影。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以上。
收藏来源:豆瓣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