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惊》——也许在片名上会给很多人带来困扰,先入为主地以为,这又是一部港产的热闹喜剧,找来一些明星客串,不痛不痒地讲一个误会又原谅的故事,最后全家和气大团圆,让你过节期间有个好心情。如果这么想,你就错了,错了不要紧,要紧的是会错过,错过一部有现实讽刺力量的悲喜剧。
电影改编自张达明创作的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这个剧本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而反映的问题在当下香港社会也毫不过时,甚至喷薄出更多的力量。很难定位《家和万事惊》是一部贺岁片,因为与传统的港产贺岁片完全不同,不是你来我往明星客串大团圆的,甚至悲剧的成分大过喜剧。
最值得赞赏的,是整部电影的现实批判主义色彩,前两年有一部同样是舞台剧改编的港片《29+1》,也很现实地反映了香港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引起许多观众共鸣,相比于那部电影浓厚的浪漫色彩,《家和万事惊》要更加“触目惊心”,更加直白大胆。
电影开场都很有意思,一家人每周开节俭会议,集中展现了这个家庭的矛盾。儿子口中的老废物,妻子眼中温吞无能的丈夫,妹妹眼中烦人的哥哥,哥哥眼中只知道自拍的妹妹,最后家庭的所有压力和矛盾集中在丈夫身上。
张达明与吴镇宇饰演的父子在桥上的那场戏很动人,吴镇宇终于承受不住大哭,轮椅上的张达明试图跳海自杀,来减轻这个家庭的负担,甚至贡献自己的力量——死亡的赔偿金,吴镇宇拦下他,说四周有摄像头,父亲要死了他会坐牢的。这场戏太耐人寻味了,温情得不俗套,吴镇宇没有说什么感人的话,只说有摄像头,听起来冰冷残酷,其实包涵深情。
因为改编自舞台剧,电影有许多夸张化的舞台表现方式,在一个独立空间内的群戏,嘈杂吵闹却不腻烦,调度也还是有功力的,场景的细节也很真实,完全没有舞台道具的观感。袁咏仪以近乎全素颜出镜,饰演家庭主妇,非常出色,吴镇宇、张达明、古天乐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住房问题是最关乎民生的问题之一,也是香港电影多年来不乏表现的领域,比如张之亮早年的《笼民》,许鞍华的天水围,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家和万事惊》也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全部情节的内核,围绕着住房问题,电影展开了一系列情节,将卢伟文一家与王小财之间对立起来,为了生存,各自施展手段,令人感叹的是,不论如何针尖对麦芒,双方都未丧失底线——不至于像《维多利亚一号》一样剑走偏锋。
电影中存在两个居住环境,一是卢伟文所住的单位,展示方式是浮世绘似的,楼下是老烟鬼抽烟熏人,楼上是猪肉佬剁肉扰民,征集邻居签名的时候,接连展现了各种生态,有孤寡老人,有交不起房租的家庭,有风尘北妹。一是他做中介出租的房屋,都是苦苦挣扎的年轻人,表现方式都是喜剧式的,夸张而热闹,香港社会的底层状态得到了掠影式的展现。
不用想,这部电影让许多观众感同身受。
电影关键矛盾的设定很有意思:卢家一家五口,“一个月至少吵二十几次架”,但只要一家人透过客厅的窗户能一看大海,彼此的心情都能平定下来。听起来是海景房,其实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如今只能从窗户中看到一点点海景了——饶如此了,还被一块巨大的广告牌迎面遮挡了起来。如何拆掉这块广告牌,成了一家人最关心的问题。
这块广告牌,遮挡的不仅仅是海景,还是这一家人在鸡飞狗跳的日子里唯一的慰藉。一家人越为这块广告牌抓狂,电影的讽刺力量也越强,对当今香港社会压力的表现也越深刻。
在和王小财对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电影用喜剧的往事表现了种种怪现状:政府部门职能不清,互相推诿,民心冷漠,不关己事高高挂起——卢家组织投票那场戏,在场的观众只关心有没有免费果汁喝,对这块广告牌是不是艺术品、是不是违建,一点也不上心,这场戏很喜剧,也很有讽刺的力量。
如此可见,这部电影还是有野心的,不甘心只是一部搞笑的喜剧。
《家和万事惊》在残酷现实的表层下,有一颗温暖的爱心,从这一点来说,电影依旧停留在俗套之中,有些畏手畏脚。典型的一场戏,就是张达明饰演的爷爷住院,一家人在病床前“诅咒”他,发泄心中的不满,最后一转,原来是用恶毒的咒骂刺激他醒来,现实压力依旧让步给家庭之爱。还有卢伟文做梦杀死王小财的段落,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态描摹得活灵活现,再如何愤怒,最后也止步于“会坐牢的”,而梦中的夸张情节还是很有趣味的。
实话说,很佩服邱礼涛导演,在香港电影没落的今天,他依旧保持着工业流水线产出效率的香港导演——这并非讽刺,他每年都有新作,还不止一部,在他这一代的导演中,保持着如此创作精力的,很是罕见。这一部新作,还是在水准之上的。
再强调一次,不要被片名误导。
收藏来源:豆瓣 支离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