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Sir依旧为它的烂尾可惜。
《谍影重重》系列。
2002年首次亮相,惊艳众人。
拳拳到肉的动作设计,突出临场感的手持摄影,不拖泥带水的高速剪辑。
从装备比拼、极限奇观的特工片中杀出一条血路。
叫好又叫座。
出道即巅峰?
不,这才只是开始。
随后的第二部、第三部,影片风格渐入佳境。
20多万网友分别打出8.6、8.6、8.8,三部曲全部杀入豆瓣TOP250。
入选《帝国》杂志评选的“50部最伟大续集”。
果然。
“事不过三”。
自从三部曲之后,情况急转直下。
2012年《谍影重重4》,主创大换血。
忠实老粉、普通影迷都不买账,愤怒地打出6.7。
2016年的第五部,原班人马回归,仍无法挽回系列的老态和颓势。
更让中国观众愤怒的是这部片上映时奉上了“特供3D”,被批为“叠影重重”,最立体的只有字幕。
唏嘘。
不止是因为它“晚节不保”。
还在于留下太多没有讲清的“前世今生”。
杰森·伯恩们是如何被训练成杀人机器?
他们在当下形势中又会引发怎样的蝴蝶效应?
烂尾之后。
还有这部新剧能救场——
《绊脚石》
Treadstone
绊……绊脚石?
对喽。
正宗谍影范儿。
一项训练出了伯恩,由CIA秘密实施,高级机密的美国特工计划。
△ 影、剧版翻译有出入,文章以剧版为准
目标是训练出近乎超级人类的特工。
高智商,无身份,无亲人羁绊。
伯恩,唯一的记忆就是肉体,每一条肌肉都是为暴力而存在。
拥有超高的射击、爆破、驾驶和格斗技能。
出众的身体素质、观察视野、目标意识,闪电般的条件反射。
能够在极端情况下冷静思考、快速分析、做出判断。
《谍影重重》已经让我们看清了产品。
而《绊脚石》则带我们走进这座杀人武器的生产车间。
第一集,初见格局。
可以看做是《谍影重重》系列的前传+外传。
还新加入一个设定。
大概是这样的。
想想看,你自己是一个上班族、家庭教师或者农妇,人生普普通通,日子过得不咸不淡。
某天,你收到一条未知又似曾相识的信息。
突然发现自己能飞檐走壁,会耍刀弄枪,能说四国语言,身体里有大大的能量,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
去杀人。
怎么回事啊?
因为有人触发了某个指令,而你。
被“唤醒”了。
回到《谍影重重》系列的起源。
“绊脚石计划”,诞生的背景就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双方都想阻挠对方称霸世界的进程。
故事开头,1973年,东柏林。
一位强壮的白人男性(杰瑞米·艾文 饰)被监禁在潮湿的房间中。
右手,摆弄着一颗红色的橡胶球。
再仔细看。
他的表情麻木,眼神空洞。
翻手腕的动作,很机械化。
观察室中的一位苏联科学家,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实验日志。
原来这位白人男性是位美国特工,9个月前执行任务时被捕。
但他不是囚犯,而是“实验对象”。
△ 字幕来源:天天字幕组
什么样的实验?
目前已知的参数:
实验对象52小时未眠。
已被鸡尾酒掺入的100克裸头草碱,20毫克氯丙嗪,以及85微克的迷幻剂控制住。
紧接着,实验进入交互阶段。
一位苏联美女特工,对着实验对象耳语低吟。
曲调你一定不陌生。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先别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来。
残酷的一幕随之发生。
听到歌曲的美国特工,记忆和暴戾同时被唤醒。
在越战的幻觉中,他开枪杀死了自己的战友。
实验至此告一段落。
苏联科学家再次对美国特工注射药物。
把他的实验对象,形容为“蝉”。
它们钻入地表下,耐心地等待,等上许多年。然后从长眠中醒来,最终死去。
但在死之前,它们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开场仅5分钟,信息密度不小。
苏联科学家口中的这个“蝉计划”,显然就是“绊脚石计划”的前身。
通过药物注射,对特工进行身体强化和精神控制。
蹊跷的地方在于:
这苏联政府用来削弱美国的武器,后来为什么被美国中情局所用?
“绊脚石计划”的起源,远比想象中要复杂。
它波及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为什么一个朝鲜将军
如此正大光明地谈论“绊脚石”
时间切回现代。
某个恐怖活动,正在秘密酝酿中。
一枚被认为无法使用的前苏联核弹,突然在黑市上流通。
朝鲜的一个组织已经筹备好资金。
准备购买核弹的发射密码。
卖家是俄罗斯人。
CIA当务之急,要在朝鲜组织之前拿到发射密码。
“绊脚石计划”紧急启动。
一位潜伏在朝鲜平壤的女特工(韩孝周 饰)。
一位休眠在阿拉斯加的男特工(布莱恩·J·史密斯 饰)。
被依次唤醒。
从两人的表情不难发现。
他们对于自己的杀手身份毫不知情。
一些从未有记忆的技能,在无意识中显露出来。
比如,英语水平突然过了六级。
再比如,格斗技能突然达到黑带。
困惑快速在脑海中蔓延。
我到底是谁?
尽管困惑。
依然在一股神秘精神力量的驱使下。
义无反顾地痛下杀手。
故事至此,也终于解释了《谍影重重》的片名——
“伯恩的身份”。
特工们一边杀人,一边的内心活动是:
“艹!我的身份到底是个啥?”
能看出来,剧集在很多地方都试图延续电影中已被验证有效的风格。
硬核肉搏的动作戏。
干净利落,一招制敌。
没有浮夸的奇观场景,不玩花里胡哨的高科技装备。
而是因地制宜,用头脑解决问题。
一段剧中情节,来检验一下你有没有特工级别的应变能力。
你躲入一间停尸房,那里躺着你曾经的战友。
身后,是全副武装的追兵。
窗外,是足以致命的高度。
一个绝对的底线是:
就算死,也不能被敌人抓住。
怎么办?
来看剧中的特工如何脱困。
当追兵赶到,未发现目标。
望向窗外,看到有人摔在地上。
特工最后还是选择跳楼?
别想当然。
当追兵奔下楼去检查情况。
停尸房中的一具尸体,“诈尸”了。
没错。
特工将自己的衣服套在自己死去的战友身上,扔下楼去。
制造坠楼的假象。
然后自己伪装成尸体,躲开追捕。
某种程度,这段情节比《谍影重重》中杰森·伯恩扒在墙边躲过追兵视线,还高明一些。
马特·达蒙饰演的伯恩,原是这个系列的灵魂人物。
剧集的“伯恩们”,迎合当下某种观影趣味,引入亚裔、非洲裔,下了盘大棋。
但,不得不承认。
身份的多样性,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目前看,《绊脚石》与电影系列还差点什么。
一处很有意思的对比。
《绊脚石》第一集和《谍影重重》第一部,都在首尾完成了一个细节上的呼应。
先说《绊脚石》。
开头的一场打斗中。
美国特工夺去苏联特工的匕首,形成攻守转换。
电光火石之间,苏联特工的小拇指被砍断。
再来到结尾的一幕。
一对年迈的俄罗斯夫妻。
听力不好的老头因为买了助听器,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原来自家的仓库,藏着一枚巨大的核弹。
老太婆随后赶来,一镰刀劈死了老伴。
一个自上而下的镜头。
我们发现老太婆的小拇指,断了一截。
两条跨越数十年的时间线,在这一刻实现联结。
再说说《谍影重重》。
电影开端,失忆的杰森·伯恩在瑞士银行的保险箱中发现自己的多重身份。
里面有各国的护照、货币,以及一把手枪。
不明所以的伯恩,留下了手枪,把钱和护照都装进了一个红色袋子中。
后来伯恩遇见了陌生女人玛丽。
两人一起经历出生入死。
但为了玛丽的安全,伯恩要求她离开,将装满钱的红袋子交给她。
来到电影结尾。
伯恩和玛丽再次相遇。
很多影迷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红色布袋再次出现。
挂在玛丽的房子里,上面插满了鲜花。
它是爱情,也可以是重生。
可以说,剧、影版的细节呼应都称得上巧妙。
但高下立判。
前者,指向剧情。
通过信息的重复与变调,构成反转。
后者,指向剧情以外的东西。
是在讲人性,涤荡出更绵延的情感。
而这些,《绊脚石》也能抓住吗?
动作戏上一点不输阵的剧版,还有待更多检验。
《谍影重重》让我们回味的,是在动作戏上树立了极简爽利的审美标准。
还有它杀戮中的震颤,冰冷中的动情。
在故事内核上却开辟出一条坚定的情感路径,直抵“存在”命题。
这,也是始终悬在《绊脚石》顶上的参照线——
越过了。
它是神剧。
越不过。
那它还是老老实实当一部爽剧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