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班》是老牌香港乐队“温拿”成员陈友导演的作品。自己人拍缅怀青春的电影,有些过于自我陶醉和老套。
对于笔者来说,整部电影最好看的段落是结尾彩蛋。“温拿五虎”们在演唱会上跟乐迷们插科打诨感慨着岁月波折激荡终归于静好,鼓手陈友打趣说年轻时姑娘们都奔着谭咏麟、钟镇涛这些靓仔去,“现在老了,总算公平了,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了。”台上台下像是老朋友们会心哈哈笑起来。
作为纪念温拿乐队45周年的电影,放在今天的电影市场里还是把它纯看作一部青春片更可能卖得好一些。毕竟这支老牌香港乐队在大陆的群众基础没那么强。问“90后”、“00后”,如果不是港乐的发烧友或者极度关心娱乐新闻,应该许多已经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支“香港披头士”般的存在了。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温拿乐队”的话题里,有一个回答挺准确,“地位是老大哥级别的,但影响力有限”。老一些的“70后”、“80后”大概是因为单飞的谭校长红到大陆,再盘点履历时知道了他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历史。而在香港乐团人才辈出金曲不断的那些岁月里,温拿乐队的“光辉岁月”,比起后来的Beyond、草蜢,似乎也没有那么多人追忆。虽然也有节奏欢快的英文歌《Sha la la la》这样每个人都听过的超热金曲,不过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是出自温拿乐队。也可能1970年代真的离我们有些远了,远得像电影里看着主人公们穿的喇叭裤,像个符号,也只是个漂浮在表面的符号。
但《兄弟班》让人感受到一种明显想要迎合市场的“媚态”,超级“套路”地往青春片类型上靠,也想多蹭些“喜剧”这一类型的观众好感度,加上对于自身经验的难以取舍,最终让影片变成一部毫无新意的无趣流水账。
少年们被困在青春里,为了迷茫而迷茫,为了打架而打架,为了撩妹而撩妹。过于明显的套路,包括说了“兄弟是一辈子的”,就一定是给分道扬镳立flag,出国读书也好,单飞也好,虽然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经历,但表现的方式都直白到脸谱化得像一个八流编剧编出来的桥段。
从组建乐队开始,一路的磕磕绊绊,都在插科打诨说着不好笑的笑话,可能只有从Loser到Winner这样生动的段子在电影里是点睛的,导演自己是过来人,如果接受一个采访,当然那可以随便调侃大家年轻时候的无所事事,瞎搞搞玩玩个乐队不知怎么就成功了。但拿来拍电影,这样轻描淡写东拉西扯的着墨就令观众无法代入和投入了。
人物陆续出场,组乐成队,落魄散漫,比赛出道,成功走红,分道扬镳,各奔东西,难忘梦想,后会有期……没什么大的矛盾冲突,人物又单薄,最令人失望的是,作为一部讲乐队的电影,音乐竟然还可以如此平庸。
不过这大概是鼓手戏份非常多的一部讲乐队的电影,嗯,这就是导演自己夹带私货了。一个耀眼的群体中,比较没那么亮眼的那一个,看着比自己帅,比自己红,比自己招女孩子喜欢的队友们的那些年,这个视角也许是电影有价值的地方。
一样是套路,大鹏拍起《缝纫机乐队》,对人物性格和行动逻辑都拿捏得更加考究,吊丝因为热爱音乐,在音乐中摆脱平凡桎梏的逆袭之路借由视听语言的累积最后真的能燃到观看的人。往更远了说,诸多有现实乐队原型打底的电影并不少见佳作,《摇滚巨星》的励志,《大门》的心碎,《天鹅绒金矿》华丽得不可一世。
收藏来源:影乐酷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