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多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登上大银幕,这其中我最想看的是《杨靖宇》。原因很简单,宏观展现抗日战争的电影很多,但将镜头聚焦在一位抗日民族英雄的电影不多,特别是杨靖宇。
杨靖宇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我刚懂事儿的时候家里的长辈就给我讲过杨靖宇和日本鬼子周旋几天几夜后壮烈牺牲,解剖时发现胃里都是树皮、野草、棉絮的故事。这个故事太有传奇色彩了,扎根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没忘,上学后课本上也有杨靖宇的文章,但讲的并不透彻,终于等到这部《杨靖宇》,有机会完整并深入的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怎能错过?
首先是剧情,和一般的故事片不同,拍《杨靖宇》的难点很多,历史方面,杨靖宇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带领抗联将士同日军展开殊死战斗,再到最后牺牲,完整坚持了十四年抗战,这比传统意义上的八年抗战时间线更长,十四年的宏大篇章浓缩到一部电影里,就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取舍,把握好这两点很不容易。但《杨靖宇》做到了,电影主线清晰、张弛有度,无论是有历史基础的成年观众,还是对抗战历史没有过多了解的小朋友们,都能看懂并理解电影的剧情和人物,并且,随着后面抗联战士在严寒中和日寇殊死搏斗,更让电影高潮迭起。
人物塑造方面非常成功。人物本身的魅力使然,当然也得益于编剧的功力,电影中的杨靖宇被塑造的非常生动,观众在电影里能看到他的成长、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日寇斗争中的伟岸形象,电影最后一幕他的那一声嘶吼,让观众看到了英雄的骨气与气魄,很多观众都流下了眼泪。
还有认真、有诚意的制作。说回文章的开头,杨靖宇牺牲前,在吉林濛江被日寇包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了六日六夜。不用说战斗,就算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也很难活过六天吧!日军很不解也很惶恐,想知道被切断食物来源的杨靖宇是怎么生存下来的,经过解剖检查发现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见到的只是没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为了真实还原,导演吕小龙带领剧组顶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辗转万余公里到了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海林市进行拍摄,其难度可想而知。首先是对演职人员是极大的考验,天气太冷了,演员容易冻伤,并且东北的冬天昼短夜长,要照顾光线,每天的拍摄时间很短,会延长拍摄周期,在冰天雪地里,无论对演员还是摄影、灯光人员来说都非常困难;其次是技术上的难度,深山里供电问题很难解决,大型的摄影辅助器材也很难运进去,电池最怕低温,拍摄过程中摄影机肯定会意外频出,导演选择去东北实拍,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啊!
结果剧组的努力没有白费,电影呈现出了身临其境的观感,特别是最后杨靖宇被围困在冰天雪地中,隔着银幕都能感觉到寒冷、绝望和窒息,身为东北人,我太能理解严冬寒风中那种刺骨的冷,让人眼睛都难以睁开、呼吸困难、嘴巴都要冻僵的感觉了。而这样的环境被展现的越极端,越能反衬出杨靖宇的铮铮铁骨、抗击敌人的决心,以及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当然,《杨靖宇》不但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一部有爱国教育意义的好电影。小时候给我讲杨靖宇故事的人,是经历过抗战、知道解放来之不易的老一辈,像杨靖宇这样的抗日民族英雄不应该被遗忘,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奋斗精神应该被一代代传颂着。这确实是一部适合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看的电影,也是一部值得进影院看的好电影。
收藏来源:影乐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