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闺蜜问了我一句话,“为什么我们的人生要选择hard模式?”
她定义的hard模式是:我们北漂,加班到深夜,拿着不太够花的工资,住在一个又一个狭小的房间。我们自以为怀抱着梦想在每个清晨挤上地铁,立下一个又一个flag,期待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搞事业谈恋爱赚钱,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可被蹂躏过的现实总是无情的在年复一年的打脸。
我不太确定的回答她:“明天会更好吧。”也有人告诉我,“哪里都有哪里的hard。”
「北上广」还是「回老家」似乎在当下的年轻人中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每年都会有无数人不停的进行自我拷问和询问他人,期许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可事实好像是,不管你身在何处,面对何种不同的问题,但焦虑却是相似的。
——总是得不到快乐,总是难以被满足。
我父母总觉得我们是矫情的一辈,对许多来自社会上的挫折缺乏基本的忍耐。他们无法理解吃喝不愁生活富足的情况下那些细微的心理,更多的“丧”被定义为无病呻吟。
我很讶异的在于1955年的赵宝刚导演能够捕捉并理解这种情绪。他拍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这次终于轮到新一代了。
在未看到全片之前,我首先看到的是第1集和第23集。分别讲的是意气风发的毕业季和工作了几年之后的人生拐点。丁兰理智的讲述着每个人的状况,有点讽刺也有点荒唐——
把恋爱当成人生的向真最终与男友劳燕分飞;为爱走天涯的钱贝贝在深圳患得患失;最有事业心最应该出息的于慧创业失败欠了一身债;自己把学习看的最重却因为家庭原因不能留学甚至读不完研究生。
配合着闪回的年轻画面,我突然就特别心酸和难过。
曾经象牙塔里的我们意气风发,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就该拥有全部的爱和祝福,可回过头经历了几年才发现,人间世事总是变幻无常。
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平庸是许多人一生都需要面对的课题,但赵宝刚想传达的是,你只要努力过了,不管有什么样的结果,都是一段难以复制的经历和成长。郑爽像向真一样,在《青春斗》发布会上自己给了自己一巴掌,她讲她觉得“青春是让别人都心疼,但是真的恨自己没本事。”
就好像向真丢在赵聪面前的那6万一样,她以为这次可以不欠他了,可付出的情感永远都是算不清的。你觉得自己已经够努力了,但还是不能做的更好一点。
以前赵聪说,“你跟着我才能有好日子”,后来再面对她的时候说,“我的青春已经结束了”。他以逃避的姿态狼狈的结束了这段爱情,但好像也没有办法去苛责。
在不对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是年轻独有的遗憾。
爱情以外,其他更是如此。丁兰想要选择在学业上深造,可家庭却成为她最深的束缚。她被亲情捆绑着不得不回到小城,放弃从小到大的梦想。而于慧呢,踌躇满志胸有成竹的选择创业,因为幼稚和天真犯了无数的错误,留下一地鸡毛和狗血。
每个人都很努力的活着,可生活未必能给你想要的好日子。
《青春斗》用了一个“斗”字来表达这个阶段的抗争,无论是来自外界的还是内心的。我们总是在不停的“肯定和否定”,有迷茫,有徘徊,有质疑,也有妥协。从学生成为社会人的状态是一种被迫的“脱胎换骨”,要清醒,要坚定,要承担,也要破茧成蝶。
即使和故事中的五个女孩子没有任何完全相同的人生,但仍不妨碍能够找到很多共情的瞬间。我羡慕她们能够手拉手的闯过这一段最艰难的青春,而事实上如我一样的大多数人,只能自己坎坎坷坷的趟过这段岁月。
大家都太忙了,散落在天南海北,奔走于各地东西。能拥有一段放肆折腾的时光都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更多时候则是匆匆忙忙的上路,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来不及思考就进入下一个阶段,混沌糊涂的度过这一辈子。
《青春斗》里的每个女孩,都没有这样将就的度过一生,已经很难得很难得了。
丁兰在剧里有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为什么受到痛苦的人总是我们?因为我们有欲望,也因为我们不安分。向真说,我们还是得奋斗,说不定哪天就成功了。
这世界不一定会奖励努力的女孩,可我总是相信,你认真奋斗的每一天,都是成长。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