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别离》《小欢喜》的姐妹篇,《小舍得》一直备受关注,近日,这部电视剧终于开播。虽然豆瓣还没出分,但是几乎都是4星以上的好评,毫无疑问,延续前作成为爆款,几乎已成定数。
这个系列之前的表现都非常优秀,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都表达得非常细腻,而且淋漓尽致。这部《小舍得》聚焦的是小升初的这个人生阶段,也是很多家长非常纠结的一个阶段,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还是给予孩子更多的严厉呢?
有趣的人物关系设置
比起前作,几个独立家庭之间的故事,这一次故事的背景设定更为复杂。
这是一个大家庭里的故事,其中的关联核心,正是张国立饰演的南叔。
南叔年轻的时候收留了蔡菊英和她的女儿,最后“抛弃”了原配和亲生女儿,选择和蔡菊英结婚。
宋佳饰演的南俪是他亲生女儿,和夏军山(佟大为饰)育有一儿一女,分别是女儿欢欢,和儿子超超。
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是南叔的继女,和颜鹏(李佳航饰)育有一子,名字叫颜子悠。
南俪对父亲当年抛弃母亲本来就有所不满,显然对蔡菊英和她的女儿也没有什么好脸色。
田雨岚感恩南叔,但是对于南俪的趾高气扬她又看不惯,而且对于母亲卑躬屈膝的样子更是心疼。
这种矛盾,也上升到了孩子之间的比较。
南俪夫妇更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希望孩子有快乐童年。
田雨岚则一心要把儿子训练成学霸,对儿子是严格管教。
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一个特别的家庭里,估计会碰撞出很多不一样的火花。
一桌团圆饭,引发了一场比娃大赛
欢欢得了奖,南叔要两家人回家一起吃饭庆祝。
这还没吃饭,南俪和田雨岚就已经较劲上了。
南俪是非常不愿意吃这样的饭的,因为要和蔡菊英母女接触,她就不高兴。
田雨岚的性格就是要强,出门前是刻意打扮了一番,有点输人不输阵的意思。
不过大人的事以后有机会再聊,本文其实是想聚焦孩子身上。
显然,因为家长的选择不同,三个孩子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超超是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无忧无虑,显然南俪夫妇对他是比较纵容的,怎么开心怎么来。小伙子也长得很阳光,情商很高,见到田雨岚夫妇就要抱抱,但是从生活细节可以看出来,孩子并不是那么听话的孩子,有点小霸王的意思。
欢欢是姐姐,刚得歌唱比赛的冠军,文静可爱。在南俪的伴奏下,欢欢还给大家表演了一段,出尽风头。
两个孩子非常具有代表性,父母都是高知分子,非常注重孩子童年的快乐,教育理念比较西方化。如果你对私立学校里的那些外国学生有所了解,基本都是此类的多,这类学生有一个特别显著的共同特点: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好,知书达理、待人礼貌、多才多艺、心地善良,但是说到学习成绩,及格可能就是好成绩。
在外公家里,两个孩子是撒开了玩,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想吃啥吃啥,想玩啥玩啥。
子悠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孩子,比较内向,而且处处受母亲管制,吃零食都会被限制,显得很局促,看起来更像客人。看到欢欢出尽风头,田雨岚也非得拿儿子出来炫耀一番,让他背圆周率。
这一幕,坦率地说,颇有讽刺意味,背圆周率是为了什么?就如同去做那些刁钻的奥数题,又是为了什么?
其实这一顿饭,只是两个母亲的比娃大赛的开始,欢欢和子悠念的是同一所小学,而且还同班,这简直就是孩子的悲剧设定,孩子最怕什么?就是最怕被比较。
两位妈妈,两种教育理念,永远都说不清谁对谁错
《小舍得》聚焦的教育阶段非常具有代表意义,那就是一个孩子,从单纯快乐到繁重学业的过渡期,“买玩具”的快乐,也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慢慢消失。
1、快乐童年
南俪夫妇倡导的快乐童年非常具有代表性,一般都出现在家境较好的家庭里,家长能力强,不缺钱不缺资源,非常自信,他们认为给孩子准备的资源足以应付他将来人生里需要应对的一切可能,所以孩子小的时候,都希望孩子快乐更重要一点。
而且慢慢大家也发现,成绩和孩子将来的成就并不对等,综合发展的孩子一般被认为更优秀。
然而当南俪去开家长会,发现孩子只考了四十多分的时候,懵了,这也太差了吧。说的是综合发展,并不是要放弃学业,这也是走这条路最容易陷入的另外一种极端困境。
而且快乐只是暂时的,如果孩子始终需要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里和其他人竞争,他的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的筛选机制还是以成绩为主。
包括将来的大学文凭,虽然大家都会说不重要,学历不代表一切,其实这是对个体而言的,确实有不少不需要念大学依然很优秀的人,可惜并不是多数,甚至不是平均数。
现实社会里,高学历人群的平均发展,还是要明显好于一般学历,这在西方国家,其实也是一样的。
所以要给孩子快乐童年,也是有一个平衡需要掌握。
2、尖子教育
田雨岚的教育主张显然又是另外一个极端,可以预见,如果子悠没有被逼出心理问题,熬到了最后大学毕业,基本是前途一片光明,基本会在社会的平均线以上。从结果导向看,田雨岚似乎也没什么错。
但是我们也看到,走这条路也是有风险的,现在的心理医生有不少的病人,其实都是学生,严加管教的背后是过大的压力和性格的扭曲。
一般这样的孩子,性格都偏内向,社交能力较低,压力过大时甚至适得其反。记得见过这样一个孩子,因为压力过大,得了精神病,每次考试,做完一题就必须全部检查一遍,这导致他永远都没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而且就发病在高考前,最后无奈选择休学。
不过比起短时的心理疾病,这种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性格影响是一生的,而且也限制了孩子的素质发展。
所以两种教育理念,似乎都没有完满,到底哪种才是对的呢?
显然“度”是关键,而且需要因材施教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本身就是无定的,不同的人需要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有人说是天生的,对此十三表示部分认同。
就以子悠为例,不少的网友都说子悠的优秀,是在于这孩子本来就乖,本来就听话,而且天生就头脑好用,田雨岚其实只是躺赢。
然而因为田雨岚对于结果的过度执着,她的管教有可能反而限制了子悠的发展。
像子悠这样的孩子,如果生长在南俪的家庭,说不定会更优秀,说不定从小钢琴十级,天天快乐,考试还考第一。
这还真说不定,有些事,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没有一定之规。
其实欢欢已经很优秀了,不过显然她擅长的可能真不是读书。通过努力,她可能达到及格以上,但是硬要熬成尖子生,也是不太可能。 与其让她去走考学的阳关道,还不如让她在自己的爱好上走得更远,往艺术方面发展。
不过遇到田雨岚这样的母亲,未必能接受,潜意识里,她还是认为成绩好是第一位的,顺应社会的选拔机制是第一位的。
所以说这个度不好把握,做家长真心不容易,怎么教育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