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结尾引发热议。
甚至是谩骂。
有人反驳,说,前面铺垫了那么长时间,姐姐如何独立,如何要离开此地,最后为什么还成了扶弟魔?
这一前一后不是很矛盾吗?
矛盾。
矛盾就是她的命。也是很多有类似经历的姐姐的命。
姑妈说,我生下来就是姐姐。
电影的表层意识不言自明,观众都看得懂,重男轻女的糟粕恶习。
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这顽疾不是长在人的身上,而是长在人心里。
要去心魔,需要时间和方法。
拍电影不是写十万+的爽文,电影是一种共情力的抵达,它让你看到片中人物的困境,你可以理解,也可以不解。
这些都与个人经历有关。
编剧和导演都是女性,她们能关注到这个题材,是她们作为女性出发,敏锐的捕捉到了这其中「姐姐们」的身份困境。
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也在于此,它让人看到这个时代的病,但是电影不负责抓药。这也是最后的结局的发散,没有强行给圆满结局。
张子枫这个人物身上的隐痛还会继续发酵,她如此有独立人格的人,她当然知道她在干什么。
她不知道吗?
地铁里面试图丢掉弟弟,这是人物内心的轨迹。这一幕呈现得秒。
和姑妈的对峙,俄罗斯套娃的隐喻,在医院里面两代人的回望,医院里对于保大保小的愤慨,和妈宝男的分手。
她很惨,所以她要拼了命都要离开这里。
而这些所有近乎堆砌出来的男性符号,都是我们同创作者一起对于「男性的凝视」。
对于男性的符号化凝视,不需要推到的过程,可以直接给结果。
需要我解释吗?更不需要创作者解释。她们可以抄一切近路。
再来,如果张子枫的人生没有发生变故,她的人生独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她甚至拿到了扬帆起航的门票。
但电影设置的困境,并没有让张子枫轻易的得手 ,而是让她处在漩涡之中,和观众一起,将这些糟粕的肌理划开,大家一起来看看里面吧,烂透了。
至于,她有没有逃脱,不重要,也不是电影的最终指向。
换句话说,电影的主人公没有义务帮你做出你人生的选择。
片中人物都在绑架张子枫的人生,你们所希望的结局何尝不是绑架她呢?
如果结局一旦被情绪左右,就将本片带入另外一番境地而更显轻飘,这不是复仇电影,她无须靠反杀来证明自己。
她不需要靠一个结局来证明自己。
张子枫从第一幕开始,就与整个家庭格格不入,紧锁眉眼,烟熏的效果让她非常冷酷,看上去是一个非常不近人情的人,但实际上呢?
她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
她学临床医学,发誓要考到北京,要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一切都没有错,如果她父母没死,这不都靠她自己实现了吗?
所以,结局她有没有来到北京开启自己的人生压根就不是这部电影要探讨的东西啊。
因为这无需讨论,这道题你们所有人都会吧。
但是电影之前所呈现的问题,才是重点,很多情节是编导刻意给予的戏剧化设置,以此给姐姐更大的困境。
与此同时,将片中的某些男性曝光在日光下,重男轻女的父亲,三胎追男的傻x男人,妈宝男朋友等。这些不是发生在久远的年代,而是当下,是此刻。
不感到窒息吗?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张子枫走了,这些就解决了吗?那才是真正的无视了房间里的大象吧。
《姐姐》当然不够完美。但殷若昕、游晓颖、张子枫,朱媛媛表现几乎完美。作为女性导演和女性编剧除了要面对男性,更多的还是来自极端女性的偏见,你只要不站在我这边,你就是叛徒。
「重男轻女」是不是可以靠着张子枫北上考研就可以一脚踢开了,这显然是更轻浮的表达。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