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注册了豆瓣吐槽这部剧!感觉好多人是因为一众五星演员(王鸥除外)硬给一部一星的剧好评。非常可以理解,国剧质量现在太差了,让人难免对这些好演员有悲悯之感。郭德纲讲话,观众们都有疼儿女的心。但是不是说撇几句北京话就是京味年代戏,与2010年的北京民间背景戏《我和我小姨》(虽然改了叫《风车》,依然觉得原来的名字更带感)中将主要矛盾定位在文革畸形年代,将所有不合理转化为合理,呈现人的善恶两面反而让观众能理解相比;《芝麻胡同》剧情混乱,没有常识之处比比皆是。
首先民国时期动乱但不畸形,人性并不扭曲。一个军官没那个胆量为了一个女人把一个还算有头有脸儿的人害得家毁人亡。傅长官不管吗?一个当了爷爷的大叔和一个28岁的女招待通过剧情见了三次面之后刻骨铭心的爱情却是如何产生的?
还有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编剧查过吗?严振声先生一开剧就经济紧张,但是随着剧情发展,一甩几百几千上万大洋,这酱菜铺子真赚钱啊!另外编剧知道什么叫小生意人吗?一个50上下的小生意人会为了什么这么抛家舍业啊?咱看看严老板15集之后做过买卖吗还?
还有昨天那集,张副官一人刺杀严振声?一好歹抗过日的军官有必要那么死吗?吴友仁只带一不配枪的司机自己在妓院被刺,目测身中至少三枪(两枪在腹部)从地下爬起来认亲?知道这是为了之后解放后东家和雇工之间创造戏剧矛盾,但是能走点心让哥躺着认吗?还有各种不合理狗血细节,配着秀妈在后院时不时嚎两句所谓老北京的市井小调,还有孔老痴的男中音《酱菜狂想曲》!岳云鹏讲话:我的天哪!编剧老师您还活着哪!
但是烂剧还不足以让人愤怒,让人愤怒的是硬要披一层好剧的外皮,这才可怕!观众的期待不同,结果被耍了的感觉。有些流量剧,脑门子上刻着“烂剧”俩字,当个乐子看算了。《芝麻胡同》可怕在:如果现在的导演、编剧、演员都觉得这就是好剧,拍成这样演成这样豆瓣就能有7.5,都这么搞,国剧就真他妈完蛋了!就别挨这儿既要当那什么,又要立那什么了!
补充:
还想补充两句说编剧:想说吴友仁坏,就别总是让他说“老子抗日的时候”;想说严宽不懂事,就别一登场就说他又参加过八路又参加过远征军。一个经历过重重生死的人,或许会颓废,但已不会纠结至此了。编剧写的那个人不像参加过八路,倒像参加过伪军。这是在变相羞辱孙立人将军吗?还有如果把严振声写成这样,也别老让他这么道貌岸然了,写得怂坏一些,关键时刻偶尔绽放些光辉就行了,更能体现人物本来的定位:老辈子的小生意人。编剧这就叫又当又立的教科书范本。强行扭曲人性。
再补充:
这部剧新三宗罪:
泯灭史实,侮辱新社会。旧社会你一妻一妾享尽齐人之福,新社会来了你妻离子散了?一个旧社会过来的妇女,真被离婚了就剩给国家添乱了。50年代对于社会遗留问题压根儿不是这么处理的。又不是吸毒嫖娼。家庭问题当时解决得挺好的。做为一个法律系学生,我负责任的说:即使是在封建社会,林翠卿也不会被休,因为有七出也有三不去(大家可以百度查询)林翠卿三不去全占,给严振声戴6顶绿帽子也不会被休掉。好,新社会一来,女方缺席你就把婚给人离了。这么说来是新社会成全你个老色鬼的梦想了?但是老色鬼也没有好下场,在牧春花一步步的各种操作下,老严的头顶现在就和他媳妇儿的名字一样,翠青翠青的。
按照编剧的安排,观众会有以下想法:这剧解放前第一反派是吴友仁,解放后,第一反派是一夫一妻制!《婚姻法》真是吃饱了撑的保护什么妇女权益啊,破坏人家家庭和谐!你看人家一家人旧社会休戚与共,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新社会一来,一家子一个正常人没有了,打成一团。说编剧不尊重史实还有人洗地!怎么好意思!
在这里为封建社会正个名:中国从古至今几乎从未有任何主导朝代和统治层承认过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主要做法。而且古人并不以纳妾为荣,反而认为是一种糜烂风气。曾国藩除妻欧阳氏,有一随军小妾,主要是因为他有严重的牛皮癣,需要人日夜照顾,他也是犹豫再三才纳妾,虽二人情深意笃,然曾文正公每每为此事心怀愧疚,觉得愧对文人廉耻,更不符合自己心学的追求。
你严振声再牛有皇上牛?咱们看看中国历史上哪个正常皇帝同时有俩皇后的?别说不会有俩皇后,就算正牌皇后死了,扶正继后皇帝都要思虑再三,且往往不能成行。比如《唐律》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妻死或去,可择她女另娶,但是绝对不可以将家中已有的妾室升为正妻,否则夫会被判刑或者处以体罚。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嫔妃最多的皇帝之一,且长孙皇后36岁英年早逝,大家看看他扶正了哪个嫔妃做皇后?不是他不想,是违法他不敢!一个敢杀兄屠弟,霸占弟媳的皇帝,不敢立一个继后,说明家庭伦理多么重要。到编剧这儿可好,中国人民整个越活越倒退,编剧是很想念封建社会吗?
说兼祧的,那咱们看看牧春花老师说了多少次自己是严家太太,自己是严家明媒正娶的?这不但是又当又立,这严振声旧社会新社会都是妥妥的违法。民国重婚也是罪!近期在读郑毓秀博士的自传,中华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多少女性追求多少年至今仍无法完全获得的权利,你一部剧就抹杀了。说编剧泯灭史实,观众何错之有?
扭曲三观,危害社会和谐。小三有理,年老色衰就该被扫地出门。男主好色,女主贪财,别人扮演弱智!意义何在?人性都有两面不假,但人生而为人(遑论生而为一个好人)有廉耻之心,有道德感,有多年生活习惯产生的恋旧心理,有逻辑,有思维,人性不是兽性。这剧简直群体兽性!这剧真是每天都给人带来新的惊喜,当你觉得编剧已经不能再low了,他又出了下一集。知道了翠卿怎么对宝翔之后,我觉得我有结论了:是编剧爱上了牧春花!爱得死去活来不能自拔!
毫无科学常识,误导观众。类风湿要靠鸦片和中医治?诺贝尔奖怎么不联系下剧组啊?
这咱们还没矫情细节。真矫情细节就只能说编剧粗糙至愚蠢,也拿观众当傻子。只举一个例子:27集张光北老师扮演的北平驻军一个团长,抢了沁芳居的咸菜,掏枪对着林翠卿那位。这段这几集不断闪回,为了证明林翠卿对严振声多情深意重。张老师一出场造型瞬间代回《亮剑》,2秒暖心,回忆起国剧还能看的年代。但是一张嘴就让人崩溃:“我们团有8000个兄弟…”这个团是收容所吗这么多人!解放战争最大规模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80万人,被解放军歼灭56个师是不到56万人。一个师是不到1万人,张老师一个团8000人,厉害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我这么一个业余军事迷妹立马能听出来的漏洞,编剧老师到播了还没听出来。而且还是那个问题:怎么过的审啊?!
第44集: 宝翔比林翠卿大一岁,林翠卿比严振声大一岁,所以宝翔应该管严振声叫哥哥,严振声应该管宝翔叫兄弟。嗯,没毛病!
最关键的是:这人物反转也太快了!亲身验证:我刷牙之前林翠卿和宝翔决定结婚,刷完牙,他俩已经反目成仇了。我一度认为我这牙刷得是不是忒仔细了。而且这演员们在这剧里是不停得翻来翻去。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兽。除了牧春花老师一直高大全,其余人都崩八回了快。演员受得了吗?万一得了精神分裂这得算工伤吧?得找老中医来治一治吧?
说白了,这编剧和导演就是想用这种恶趣味博眼球;用这种不正常的戏剧冲突创造话题;用这种恶心的手段企图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心理。
我国不是没有好演员,恰恰相反,好演员很多,即使小鲜肉们也有演技真的过硬的,而且演员们不会演一些剧好,另一些就演技忽然不在线了。还是多反思下编剧和导演的问题吧。还有就是没有好的文学作品。隔壁《都挺好》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一部够刚的原著,只要照着拍,就不会差到哪儿去(但是这几集偏离原著太多,也有几滴狗血溅出来,好在还在可控范围内)。
演员们,没问题!王鸥小姐姐选角不合适,眼睛里没东西,但是她努力了。还是对比《我和我小姨》,单红的扮演者章龄之也不是北京人,她都没有硬凹京腔,也没有让人出戏,做为一个少年入伍,走南闯北的人,她的人设由于交代得足够清楚,并没有让观众反弹。但是牧春花这个角色实在不同。也别说何冰老师,刘蓓老师不该接这种戏。他们是演员啊,演员得演戏,与钱无关,但关乎梦想。他们不演这个,他们去演什么呢?现在哪里还有他们演的戏?真开始演某人爹某人妈,这演员就废了。也只能忍着让这些职业编剧往自己身上洒狗血。
强烈建议《芝麻胡同》停播!
3.17看完42集的补充(我也是吃饱了撑的把这些巨著拿出来和这部垃圾剧比,可我就是受不了洗地的。大伙儿别骂我。)
说一下戏剧里的人设和矛盾冲突
说一下这个话题是因为评论里有位朋友拿《红楼梦》替《芝麻胡同》说话,说《红楼梦》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也很乱。虽然作为一个读《红楼梦》20多年,平均每年把《红楼梦》读四遍的人,我是觉得这是对《红楼梦》的侮辱,但是还是忍住恶心,借圣人之言,说下对戏剧人设和矛盾冲突的看法。论证下《芝麻胡同》是有多狗血。
人设呢,在现在国内,忽然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时常可以见到诸如“某某拒绝人设,勇敢做自己”一类的通稿。这股风通过艺人现在也刮进了影视剧中,仿佛每个角色都必须复杂才够“深刻”,演员们生怕通过某个角色给自己打上烙印。这种现象导致现在让观众有认同感的影视角色越来越少。比如《芳华》,导演或许想表现青春和特殊年代人性的多面,结果塑造出一群“史上最渣战友”,以至于我对最后书店里郝淑雯帮助刘峰这件事完全无法产生共鸣,一句“我操你妈的,你敢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也没有产生预设的效果。
可见戏剧作品中人设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须立得住。说《红楼梦》。《红楼梦》乱吗?当然乱,你《芝麻胡同》才到哪儿啊。《红楼梦》乱到好多角色作者写到后来自己都想不起来了。淫吗?扒灰的扒灰,叔嫂的叔嫂,贾赦一个人小妾就无数,一买就俩。当然淫。但是你看看扒灰的是谁?贾珍。叔嫂的是谁?贾蓉。你看见贾政和李纨扒灰了吗?薛蝌答应和夏金桂叔嫂了吗?看见贾宝玉为了气林黛玉把袭人或者晴雯肚子搞大了吗?没有吧。
这就是人设。每一个戏剧中的人物须得承载作者的一些目的,一些人承载真善美,一些人承载假恶丑。偶有越界,但不能颠三倒四。
林黛玉作吗?作啊!作天作地作自己!比牧春花作吧?可是作者让她清高,她就一辈子没管过贾家的家政。即使王熙凤赞她是个好的,同为亲戚的薛宝钗已经蟹蟹蛰蛰坐着小轿巡视上夜,指导种树了,林黛玉也绝不对贾家的事多半句嘴,因为越了这个界,林黛玉就不是林黛玉了。她能成经典角色,能被演员塑造好,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她的人设清晰。
咱们再看看严振声。他到底算好人还是坏人,或者算不算人?这个问题恐怕连编剧都得好好想想了。更别提黑子,宽子,宝翔之流了。
再说一部更乱的—《金瓶梅》。潘金莲够乱吧?那真是一女斗士,上下五千年荡妇界无法逾越的一座丰碑。牧春花得拿她当祖奶奶供着。但是全书说她有骨气,她就是有骨气,讲义气。算计却从没贪过西门庆家一分财,西门庆一死她净身出户。
再说一部《悲惨世界》,从小偷到市长,从市长到通缉犯的冉阿让,从纯情少女到妓女的芳汀,从小太妹到女英雄的爱潘妮。哪个人物没有反转过?但人设不倒。每个变化都有情理可讲。才能反复被搬上舞台,从话剧到歌剧到电影,观众百看不腻。再看《芝麻胡同》,哪个反转是合理的,有铺垫的?平均8分钟反转一次,摊煎饼呐?
同样是姨太太怼大老婆,《四世同堂》里尤桐芳炝大赤包观众就觉得解气兼俏皮,《芝麻胡同》里的牧春花怼林翠卿怎么就那么恶心。还是人设已经风雨飘摇,哪里来的共鸣呢?
再说下戏剧冲突吧。说冲突之前先说场景。戏剧的场景有跳跃宏大的,也有狭小逼仄的。前者如《如梦之梦》,后者如《雷雨》《茶馆》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几乎所有的作品。《芝麻胡同》应该属于后者,场景相对固定单一,主要矛盾是由这个狭小场景里仅能容下的几个角色创造的。
这种情况最能显示编剧鬼才的是《雷雨》。那么几个人物,那么一间房子,那么闷热的一天,写出来纠结30年的事。拍成20集的电视剧也不嫌注水。(顺便说一句鲍芳老先生真帅啊,在周朴园这个角色上还压了孙道临先生一头,你得让人相信会有一个女人为了他未婚先孕啊。说林翠卿会为了宝翔生孩子,即使为了气严振声,谁信啊)矛盾一步步激化,都是合情合理的。
《红楼梦》也是,这是文学史上一个奇迹。乌压压一群人,就在一个园子里,相生相依相克相长,细节描写到位,铺垫有序,从未让人觉得有不合理之处。排出来的戏剧效果自然好。就好像一个点心,你拿黄连做,那就是苦的,你拿蜂蜜做,怎么着都是甜的。《芝麻胡同》这点子破事,有哪个是合情合理的?所有冲突都是一个词:狗血!
编剧,严格意义上来讲不算文人。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编剧辈出?元朝!那是历史最黑暗的时候,文人毫无出身的可能,才借戏剧讽喻古今。现代娱乐业发达,编剧社会地位那当然一日千里。编剧总得有点文人气质吧?知道您就是拿这当糊口的职业,接了一活儿,无论如何得给他凑合完。咱正常人加班也有懈怠的时候,谁能一辈子尽善尽美?但是搞出来这么个东西,还凹正剧人设,实在是会引起众怒的。真想赚钱,学学莎士比亚,他既编剧又经营剧场,据说生前十分阔绰,是因为他会经营吗?是,但主要是因为人家戏编的好。
还是强烈建议《芝麻胡同》停播!
3.18 看完46集之后的补充
《春花传》播到这一步,相信观众心态已经非常超脱,且看且吐血吧。但是45集第28分钟到41分钟编剧还真的抖了回机灵儿,为啥呢?因为终于有那么13分钟左右的戏,俩男人之间的冲突不是因为一个女人了!苍天啊!感人啊!感谢公私合营!
然鹅!到了46集,黑子和严振声在酒馆儿硬刚,我以为能根据前面的铺垫有一场精彩的对手戏,我心说黑子那5000大洋没白抢啊!结果!黑子一张嘴,就是逼牧春花改嫁!忘了牧春花吧!天啊!给观众一条活路吧!
黑子的逻辑呢是这样的:我是吴友仁的亲弟弟,牧春花是吴友仁的前姘头,严谢是吴友仁的亲儿子,严谢是我的亲侄子,所以严振声你要卖房子还我钱,不然我就去搞严谢告诉他学校他爹是吴友仁,然后牧春花就得改嫁了,就问老严你怕不怕!于是老严怕了!
我就问全网有人看懂这逻辑吗?!友仁,你看得懂吗?回答我!你看你造的孽!
黑子去揭发严谢不把自己也卖了吗?知道牧春花和吴友仁一夜情的人不都死光了吗?56年好像还验不了DNA吧?怎么证明严谢不是严振声的儿子?这孩子又没有那些乱七八糟批发来的玉佩!难道黑子要说:你看丫和我长多像这是我侄子啊!
就算他搞成功了,那牧春花为什么就能改嫁了?那不应该更嫁不出去才对嘛?
而且!老严不是和黑子住一起吗?要是他卖了房子,那那那,黑子去哪儿住啊?拿着老严卖房子的钱去买房子,然后租房给老严赚房租吗?
这是一部神剧啊!
千万别停播,继续演!我都舍不得《芝麻胡同》了。
3.20 看完第48集之后的补充
今天说说神剧的服道化。为啥呢?因为47、48集忒无聊了。经过了前面那么荡气回肠的安排,这两集都不叫事儿。先是严振声折腾了两集没搞定的黑子被社会我花姐出面在47集第17-23分钟,6分钟内摆平!花姐南城也有人,找人找枪找8年前的尸首那都不是事儿!没准儿还能把你黑子当时留在手枪上的指纹给找到,还有摄像头拍下当时你杀人的过程,用来当做呈堂证供!而且50年代的花姐还懂我国80年代才开始建立的弹道学!作为一个当年刑事侦查学94分的学生,我服了!
然后就是一家子欢天喜地敲锣打鼓娶妓女。热烈庆祝芝麻胡同终于和八大胡同联姻了,有一种找到亲人的感觉。
妓女呢,其实作为封建社会能自食其力的职业女性往往也是佳话频出,有重情重义的如李香君,有精忠爱国的如赛金花,有征战沙场的如梁红玉,有旷世奇才的如马湘兰、潘玉良、董竹君等等。文人们对妓女,由于其独立性,往往怀有一种美好的幻想,愿将其引为佳人。否则陈寅恪先生晚年最后一部著作也不会是《柳如是传》。“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古往今来多少首词,只这一句让我怦然心动。
所以先表明立场我对妓女从不歧视。但是吧,这严家对长子娶个妓女这件事表现得过分淡定了。尤其在经历了前40几集那些狗血之后,我觉得好嘛,可来一个正常冲突的起因了,哪知道严家人就是严家人,人家当街一出苏三起解就摆平了。丰泽园大排筵宴庆祝。脑回路就是不一样。编剧怎么就那么喜欢牧春花,那么恨严宽呢?
除此以外吧,这两集实在乏善可陈,不好玩儿,所以得说说前两天没说的服道化。
就俩事儿:福子的军衔和牧春花的口红。
福子的军衔又是史实错误。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第一次授衔,这次授衔到1965年取消。期间的确出现过混乱的状况。但是这次授衔由于实在是将星璀璨,军事迷们非常推崇。福子剧中交代是团长,军衔是上校。郭德纲教育我们:这是编剧在写这段儿的时候一摸电门,库喳一声又穿越了!党史军史例证之一:1955年底沈阳军区举行授衔仪式,大校为副军级干部。同时期王牌二十七军授衔全军上校仅7人。1955年授衔团级干部应该是大尉或者少校。考虑到福子有可能牛到了参加中美板门店谈判,军衔能到中校已经是极限了。上校是现在解放军副旅级或正团级干部的军衔。编剧同志你这么喜欢现代你写个时装剧好了,就别折腾年代戏了。
第二说说牧春花的口红。《芝麻胡同》的导演和化妆老师对口红有一种执念。目测牧春花同志应该是YSL金圆管46号斩男色厚涂(姑娘们懂的)。王鸥小姐姐的确涂了这个色号显白,但是您觉得当时哪个妇女每天把嘴巴子涂成那样儿上街啊?她是落难了也涂,生孩子也涂,在黑市涂完在医院涂。这口红赞助了嘛?但是考虑到牧春花同志文艺工作者的身份,有情可原。可是林翠卿和宝凤每天涂着同品牌Shine系列19号细密珠光紫算神马玩意?口红对剧情很重要吗?还是演员要求不涂不好看,不涂口红罢演啊?
咱们就不说林翠卿北屋里椅子后头那插了三颗葱的盆景,俩女人放着院子不用在堂屋洗衣服,园子里的石头桌椅时常消失,大冬天屋外头绿树成荫,酱菜院子那几口缸数量明显不够养严家这一大家子这生活水准,等等这些芝麻小毛病了。都被花姐的口红抹平了!
剧,烂,到一定档次,也算精品!毕竟行行出状元,妓女里也有苏三。
3.21看完50集的补充: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必须是三角形。帮编剧提前科学打假,也说一下电视剧注水这件事。另外,写小说的都去哪儿了?
我没记错的话,今年建国70周年吧?这剧就这么献礼的吗?不停播豆瓣评分还涨了0.1,佩服!演完第50集,透过重重史实错误,通过福子的军装看出来是到了1965年了。下一代人的三角恋登场,没有上一代人玩儿的猛,不得不感叹姜还是老的辣。下一代长大之后第二集就人设全体崩塌(严谢,冯鹤年)或者莫名消失(宝翠翠,严宗)。还有三天就演完了,辛红你挺住,千万别怀孕!
今天首先恶作剧一下,帮编剧提前找补。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两集发现一个bug,这编剧开始利用下一集给自己的上一集进行“售后服务式”找补。比如黑子上一集说让老严卖房子,下一集才说不对,你那房现在没人买,你和我换房住;上一集花姐说了弹道学和来复线,下一集9年后黑子反应过来了你丫蒙我!所以预计下一集会说一下老严“手削菜刀”的绝技,10年后文革结束,黑子反应过来:老严你又蒙我!今天大家来帮助下小黑子进行科学打假。
手削菜刀的原理是这样的:把刀烧红,在中间用凉水延一条细线浇一下,然后放凉,刀表面恢复原状,被冷萃过的菜刀表面完好,但是遇到稍微一点点外力,就会在冷萃处断开。黑子你可长点心吧。
但是真矫情点儿说,这个场景安排给黑子并不合适,为什么呢?因为黑子是腌酱菜的。腌酱菜的又怎么了?腌酱菜的和一个活儿分不开:锔瓷。现在六必居还有锔瓷的师傅呢。老辈子人家节省,瓷碗或者大缸由于冷热交替时间长了就会裂,就得找锔瓷师傅给锔上。《我的父亲母亲》里就用了相当绵长的时间细致描写师傅怎么锔碗,表现这个碗装着多少少女说不出口的,热到烈火烹油,又冷到大雪纷飞的缠绵心境。甚至是一些细致贵重的古董瓷器,裂了也要锔上。
瓷器和铁器是一样的,热胀冷缩导致断裂的原理也是一样的,黑子还不明白么?那这孔老痴都死了你可咋办啊。顺便说一句,孔老痴是这剧唯一一个从头到尾没垮的人物,就这编剧还不能让他活到剧终,为他的死一大哭。
接下来正经说说电视剧注水这件事。
之前写的东西里,由于气愤,用了太多反问句表达讽刺。今天正经一点。
在老严家的下一代人再次进入三角恋之后,最初我的心态是彻底的愤怒,我觉得这编剧简直就是下三滥(对不起我一般不用这么严重的词),除了男盗女娼什么都不会写,高中生也用你这一套搞人家!但是55集的剧啊,一个资深的好编剧也搞不定,别说这么个渣了。好剧注水都惹人骂,别说一部彻头彻尾的烂剧了。
拿中国电视剧史上最突出的两部剧,《大宅门1》和《潜伏》来比较(对不起这两部剧的主创,我不是有意侮辱你们)就可以看出《芝麻胡同》注水严重。
《大宅门1》讲述的是清末到抗战前期的事情,跨度大约50年,3代人,40集。(《大宅门》近来被很多人拿来和《芝麻胡同》比,本人觉得剧情和人物设置方面没有可比性,《大宅门》要复杂得多,有一部戏和《芝麻胡同》几乎人设一样,后面说。)
《潜伏》事实上属于悬疑案件类电视剧,一条主线,几个案件串联,这种剧一般比较吸引人。也紧凑,30集搞定。
《芝麻胡同》这破剧竟然需要55集!只能类似的剧情一遍一遍的演,相同台词一遍一遍的说。再比如隔壁《都挺好》,注水迹象也开始显现:不停的钱钱钱,离婚离婚离婚,苏明哲的台词:“明成你怎么回事啊?”“明玉你怎么回事啊?”“非非你怎么回事啊?”苏明玉的台词:“爸你就是耍无赖!”“苏明成你就是耍无赖!”“哥,你别听他的,他就是耍无赖!”“他不是我舅舅,他就是个无赖!”还比如去年《延禧攻略》的台词:“魏璎珞/尔晴/傅恒/明玉/娴妃/纯妃/愉妃/舒妃…,你是疯了吗?”让我不禁感叹浩瀚如中文,何以如此贫乏。注水罢了。
电视剧注水如今不是新闻,不注水才是新闻。
第一,演员问题。所以我之前说演员没毛病本身就是毛病,演员毛病很大,就是演员身上的毛病惯出了现在国剧的颓势,但是演员的毛病是谁惯的,恐怕观众也得反思。
在任何一个国家,演员都属于高危职业。职业生涯寿命短,对特殊技能要求高,竞争压力大,人事关系复杂,影响职业发展的突发因素多。现在国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资源过分集中(这个问题几乎存在于各个行业)。这些都会造成演员没有经济上的安全感,演员也是人,也得考虑养老,住房,子女就业问题,因此造成了两个现象:第一,在一定年龄段,比如40-60岁,开始过度消费自己的名气;第二,电视剧注水增加演员收入,吸引所谓有号召力的演员。像何冰和刘蓓老师这种演员,错过《芝麻胡同》不知道下一部戏在什么地方。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资本运作的问题。当然现代社会的一切都是资本运作的产物,但是影视剧的运作现在成了恶性循环。影视剧拍摄以往是有钱人的游戏,现在成了“变成有钱人的游戏”。王鸥小姐姐做为一位36岁的二线女艺人,最被人熟知的作品是《明星大侦探》里的鸥某某和《琅琊榜》里的女四号脸谱角色秦般若。用她来演牧春花恐怕有一个原因就是:便宜。演这么费力不讨好的角色,是想攀着一帮好演员来个经典转型,结果淹死在酱缸里了。归根结底,要问这剧为什么拍这么烂,看是谁投资的就行了。
好的文学作品的匮乏才是根由。
京味影视剧繁盛起来其实是在1997年左右。电影有《甲方乙方》,电视剧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是先看的小说再看的剧,虽然剧比小说有名。原作者刘恒,那小说真是死贫死贫的。但是笑中带泪。写到张大民和李云芳披着一个被面儿抱头痛哭,李云芳他爸一边抹泪儿一边说多好的一对儿小兔崽子。也有很激烈的冲突,张大民为了围着树造个房被开了瓢儿,也是看着心酸也心暖。张大民和他二妹妹关系也不好,但是他二妹妹挨了揍不是照样千里迢迢回来找哥哥?
朱旭老爷子1997年主演的电影《黄连·厚朴》是由叶广芩写的同名中篇改编的。叶广芩原来姓叶赫那拉,著名京味小说家,她还有一部小说改编成了电视剧的叫《全家福》建议大家看看。这部剧才是《芝麻胡同》正确的打开方式。达康书记和欧阳菁副行长主演的。剧情说王满堂是修城门楼子的手艺人,也是俩老婆三个子女,从解放前写到解放后,一样的剧情怎么就没《芝麻胡同》那么恶心呢。原著写得好占一定功劳。
还想没来由说一部电影《人到中年》,潘虹老师主演。编剧也是原著作者谌容。不知道谌容的去百度梁天和英达。小说开头第一句:仿佛是星儿在太空中闪烁,仿佛是船儿在水面上摇荡。配上电影一开始颜值全盛时期潘虹老师娇弱的脸,你信她就是那星儿,那船儿。柔中带着刚强,却也是病倒了。
《芝麻胡同》的编剧只能配王鸥小姐姐傻呆呆的大眼珠子。
真是奇怪,写小说的人都到哪儿去了?
3.22 看完52集后的补充
黑子和宝凤继续陀螺般反转,一会儿要把严振声弄得生不如死,一会儿又颠颠儿得送严振声上医院。编剧大人要强调的不过是在一院儿住着,没有马勺不碰锅沿的,然而人不是如此,一个善良的人,在做违心的事的时候,难受的首先是他自己。反转成黑子这种频率,早疯了。另外怀疑严谢的剧情抄袭大宅门李天意。
但是我今天不想说编剧,我想说说在评论里骂我的。我开篇就写了,这是我第一篇剧评。这两天我评论里突然多出来几位仁兄挺有意思。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些人就是水军,还是《芝麻胡同》某位主创的粉丝。
我通篇全是剧评,就剧情论剧情,《芝麻胡同》不是架空历史,它标榜的叫年代戏,还京味儿的。年代戏就得尊重历史没错吧?那么我指出的哪个史实错误本身是错的,请指出来我考证改正。知识分子没什么问题不能摆在桌面上谈,即使是乱伦,近亲结婚,杀人放火,也可以分析合理性。但是既然标榜了年代戏就不能走架空历史的路子,我吐槽这剧又当又立又如何?
水军的话,有几句给你们:
说我上纲上线的,上的什么线?底线吗?观众的底线被挑战了,物不平则鸣,电视剧放出来只能听好吗?
这我还没评到王鸥小姐姐的演技,梗着脖子撇着嘴,两只胳膊直挺挺放在身子旁边,全剧一个站姿,一个坐姿,全程抹打着眼皮用一张丧脸来表现以下情绪:欢喜,悲伤,气愤,矛盾,同情,爱怜,坚定,厌恶,等等等等。
也没说到刘蓓老师自打死了奸夫(奸夫不是我说的,是严振声亲自定的性)之后就一直装疯卖傻的演技呢。
我说的是剧剧剧,一帮人上来就你你你。
以下是一位“游人”朋友的评论我放这儿大家瞅瞅吧:
“别人以前一夫多妻怎么你了,让你那么浑身难受,什么封建社会,什么现代社会。。这世界根本没什么好与坏。你怎么不说以前还母系氏族一女多男呢。。为什么不允许别人一大家人过得和睦?编剧并没有说鼓励这样,当时实际情况怎么样你知道吗?问过你爸妈或者你爷爷奶奶没?解放时候有没有逼人离婚?了解下再说吧”
人身攻击部分我不评论,因为我不是下三滥。我只在这里借这位朋友的话,说一下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
母系氏族是多女多男群婚制。以女子为生产主要劳动力的社会,女子可与多名男子生育子女,生育子女归女方所有,传承女方血脉,与男方无关(就是说宝翠翠应该叫翠宝宝),母系氏族一个经典神话就是女娲补天,她自个儿补的吧?你见女娲补天是和好多个男的和力补的吗?所以母系氏族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有“圣人皆无父”一说。母系氏族其中并不涉及成熟的婚姻关系,更不存在稳定的一妻多夫。相应男子也可以与多名女子发生关系,生育子女,并不承担法律以及道德层面背弃以及出轨的责任。照这位朋友的说法,《芝麻胡同》倒像是母系氏族!
另外如果你觉得这一大家子和睦,那我祝你家永远如此和睦。你回家拜年就说祝大家如《芝麻胡同》般和睦,看你爸你妈你爷爷你奶奶抽你不!
最后这位仁兄觉得我写的东西叫“女权”,严重的那种。我却悲从中来,比被人身攻击还悲伤。9012年了,这里还觉得反对一夫多妻,反对又当又立,反对贪财好色,反对中年妇女争取婚姻中受法律保护的行为受污蔑,叫女权!那么现代妇女要求的平等政治权利,工作权利,受教育权利,生育及不生育子女的自由,等等等等,就应该叫特权了吧?
何以愚昧到如此地步?
3.22 看完第53、54集后的补充:这个编剧是一点儿历史知识都没有啊!说说什么是戏剧冲突的铺垫。
虽说编剧同志的历史知识匮乏这件事在前面52集里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到现在了每一集都还有新惊喜。
第53集,屏幕打出“1968年秋”,严谢和辛红的情感戏过后,为了引出全院儿的爸爸们对冯鹤年同学的批判和思想改造,编剧安排严谢被抓进一个叫“公安局”的机构。大伙儿前前后后大半集戏出现无数次“公安局”“自首”。也不知道这是编剧的“反讽”呢,还是编剧倒霉撞枪口上了。不说1968年还好一点,说1968年,咱们就说说1968年严谢会不会被抓进公安局。1968年中国有一件大事爆发,就是文革中的“砸烂公检法”运动,公安系统首当其冲被打击,到1968年秋正是这个运动最水深火热的时候,公安系统遭到彻底破坏,公安人员被迫害的不计其数。编剧一定是没读过罗瑞卿大将的任何传记,不知道49-59年担任过公安部部长的将军在1966年被批斗,被迫跳楼自杀未遂,导致终身残疾的事。1978年罗瑞卿大将重新被启用后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工作繁重,到部队视察时由于要坐轮椅,需要战士们抬上抬下,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更好的工作,也为了自己的骄傲,将军到海德堡接受左腿手术,手术成功,却因为心肌梗塞于手术当晚去世。(去百度下罗瑞卿事件,大家就会知道什么是文革。《芝麻胡同》里的文革倒像过家家,一派祥和,把严家院子描绘的如文革中的桃花源一般。)
1966年罗瑞卿事件后,继而发生1967年七二零事件,1968年全国开始彻底砸烂公检法。警察都没了,请问严谢是被抓到哪个公安局去了?
1968年是北京武斗最严重的时期,基本上黄昏开始就静街了,红楼和造反两派不定期开战,严谢大晚上在街上走?就算色胆包天他也不敢吧?好,他被抓了,那抓他的又是谁?武斗分子才不管你手抄本和光屁股大美妞素描呢。怀疑你是敌人敢跑不打死你。再说武斗分子也不管抓流氓啊。
编剧写1972年没问题,写1968年,就只能再一次被历史戏耍。
再说就算有公安局,传阅黄色手抄本是流氓罪,冯鹤年进去了,严谢看了手抄本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啊,一下不折俩吗!严家人都傻啊!严谢还有辛红的泳装素描呢,合着他是放不出来啊。
另外请问冯大福同志为什么住家里?他到底是不是革命军人?军人的特点是统一军事化集中管理这是常识吧?全北京也就芝麻胡同的军人私自住家里。
这就是2019年开年第一部“年代戏”编剧的水平!
另外说说什么是戏剧冲突的铺垫。
我在前文反复论述了两个问题:人设要立住和戏剧冲突要有铺垫的问题。
人设我写过了,现在说戏剧铺垫。
比如小黑子这两集又突然反转,对严振声充满愧疚,处处维护。前两集要搞严谢,这两集就敢站在院里给人家充亲叔叔了。为什么呢?反转的点在哪里?
铺垫和为反转找理由很难吗?和编剧同志说一声,其实一点也不难。在那个年代,对一个人由仇视到感激,一个很微小的瞬间就可以了。可以是1959年我快饿死的时候你给我掰了半拉混合面儿窝头;可以是1966年我背错了口号,忘了说“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时,你默默看了我一眼但是保持沉默;可以是1968年外面武斗,我儿子参加了造反派,你和我一起冒着危险跑到清华把他揪回来。以上任何一个举动,都会让我对你的恨变成感激。
比如《悬崖》里的顾秋妍,在野外发报被伪军追赶,躲在悬崖底下,毁了自己的良民证,点着一根烟,手指套在手榴弹的拉环里,准备炸死自己,不能留脸,顾及周乙。只有半集,观众就会瞬间原谅她之前做的所有蠢事,给周乙制造的麻烦,原谅她所有的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因为你会想起: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群人,为了你能在今天过上这样的生活,他们当时去过了那样的生活。他们是民族主义者,他们值得被崇敬。
但是编剧写了铺垫吗?他没有!小黑子忽然就被良心覆盖了全身。但你丫倒是从大北屋搬回跨院儿啊,你也不!这是什么编剧啊?业余的吧?
说好了为了艺术当模特,泳衣一出场立马改接吻。这编剧一脑子就剩男盗女娼了吧?按照本剧一个孩子必有两个爸爸的原则,估计最后一集严谢为了救冯鹤年牺牲,留下辛红的遗腹子,冯鹤年娶辛红。辛红生下有俩爸爸的孩子,全剧完美收官。
3.23 看完55集的补充:现在的编剧都是为了引起观众的观影不适吗?(顺便我还说的是《都挺好》)
播完了,以下是总结,夹杂一些评论里我和另一位朋友的一些讨论。大家求同存异。
首先,再抖抖法律书包吧。电视剧和观众间也是一种不完全的合同关系。电视剧取名字,做宣传,请卡司,是给了观众一种承诺,承诺我大概要做到些什么。比如《悬崖》他就得写谍战,《我不是药神》一定与医疗问题相关,《用我的名字呼唤你》要写爱情,《伯德小姐》一定有青春期的迷茫与激烈,《布鲁克林》一定有一些事情发生在布鲁克林,有布鲁克林对人物的影响。《芝麻胡同》如果最一开始承诺的是三角恋情和架空历史,那没问题。可是百度百科和豆瓣介绍是这么写的吗?不是吧?主创人员上节目,是这么说的吗?不是吧?于是观众觉得受到了欺骗。标榜年代戏,史实错误几乎每一集都有;标榜“京味儿”,又有多少北京人当时这么活着?
这世上很多的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荒诞的,充满着无理的巧合的,都是揭示人性的丑恶的,都是反讽的。荒诞并不影响任何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将这些冲突放在一部不停标榜自己叫“京味儿年代戏”的剧里合适吗?如果这部剧从一开始就说自己是在揭露人性,那观众应该重新进行观剧前的心理建设。观众没那么脆弱,只能看真善美不能看假恶丑。我们都看过罗马史,知道十字军东征,给权游打过5星,也知道《索多玛城120天》演的什么。也别太低估观众的哲学思维能力了,大家都是成年人。比如都是翻身农奴做主人,契科夫的剧本《樱桃园》就可以是传世名著,没人会产生看到小黑子之后的厌恶感。所以《芝麻胡同》标榜的是什么?我说了太多次我不说了我累了。老北京人是像严振声这么活着吗?你不能说那你怎么知道没有那么千分之一的人是这么活着的呢?这是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芝麻胡同》里所有人都是散的,不是通过塑造人物性格来引发矛盾,而是为了制造矛盾让人物反转,而且是随时反转,反复反转。
比如《黑太阳731》吧,在看作品前,只看名字,我就知道它不会是部喜剧,不会是部爱情剧,不会是部京味年代戏,因为明晃晃的731在那里摆着,我知道我会看到暴行,看到人性中人不如兽的那一面,看到疯狂,也可能会看到施暴者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出现善的转化等等。事实上这部电影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噩梦,观影不适感是肯定的,但是观众不会骂编剧。可是在电视剧开始前,看到《芝麻胡同》这四个字的时候,有哪位观众期待看到这55集里演的内容了么?再说一遍,我批判的不是人性,不是艺术,是又当又立。如果这部剧叫《我的爷爷和奶奶们》,也别拿沁芳居说事儿,也别拿京味年代戏说事儿,那么或许这其中的一些狗血可以被原谅。但是逻辑上的硬伤,这锅没人能替编剧背。
这编剧、导演和演员,通过这部剧,赚的不是揭露人性假恶丑的钱,他们赚的是“京味年代戏”的钱,却没干自己承诺自己要干的事儿!这剧好人不像好人,坏人反而被怀念,年轻人让人恶心,老一辈让人不齿。至少最初我在看见《芝麻胡同》这四个字的时候没料到会感受到这么强烈的观影不适。剧终还要一口一个“咱们中国老百姓”,天呐中国老百姓真不是您这样儿!
最后放大说两句:难道现在的编剧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给观众造成观影不适,从而创造话题,达到爆火,上位,创造经济价值的目的吗?
不只《芝麻胡同》,隔壁《都挺好》也是。这部剧揭示了中国戏剧史上一个空白区,就是父母一定值得被孝顺吗?父母会犯错吗?坏人会变老吗?
这本没有错啊,很好啊,你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写啊!
但是编剧不!编剧让角色急转直下,在老父亲已经彻底被编剧写成无赖之后,本无错的儿女开始莫名其妙反思,更加纵容,硬找锅背。编剧就是要这样让好人不得好报,把观众气哭,让观众骂角色,制造话题。这就是好剧吗?编剧们现在怎么都这么下作啊。我今天开始写《都挺好》,想看的移步。
《芝麻胡同》到今天我写完了。
3.26 今天开始我开始写这篇剧评的番外篇,考证所谓京味儿剧里涉及的一些场景是否能真实存在。
《番外一:六国饭店的老板会那么孬吗?》
《芝麻胡同》的前世今生,开始在六国饭店一场无厘头的强奸未遂,英雄救美既遂的案件里。牧春花被看了一眼后,两个男人从此开始万劫不复。那么六国饭店是个什么场所?它的老板会不会坐着黄包车去酱菜厂定酱菜,然后给一个腌酱菜的道歉?谁敢在六国饭店强奸女招待,还让老板看门儿?
民国的开放程度,是超出现代人想象的,而北京在三、四十年代的开放,是与众不同的。人们在讨论民国时的开放,说得最多的是大上海的歌舞升平,鱼龙混杂,觥筹交错,或者广州的人才输出和回流,帮助新思想在中国蔓延。这里提一部记录片《幼童》(豆瓣评分9.4,建议大家看),讲述1872年至1875年间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20名幼童留学的轶事。片子附着120人的名单,有意加上了籍贯,几乎全是广东人,其次是江苏人(当时上海属于江苏)没有一个人来自天朝帝都-北京!Why?!引人遐思。
北京,或者叫北平,在晚清和民国时的开放自成一派。拿北京和南京比,南京处处透着两个字“不敢”,中山陵不能说不壮观,可是上完了那些个台阶后,上头根本没什么。总统府更是小气,那个后花园子难怪宋美龄不爱住,仿佛是为了显示元首的廉洁而建的。六朝古都,处处透着凄凉,恰似韦庄的诗:最是无情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从唐朝到民国,气质没变过。
但是看看北京,它老旧,凛冽,肃穆,从不排外,藏污纳垢又透着尊严。外国人来了?来呗,还怎么着啊。我之前在微博上写过一句话:北京,千百年来,更懂得如何用所有人的奉献,来成就一个人的欢愉。
北京难道不开放吗?当然不。清帝退位一纸诏书,北京人欣欣然接受紫禁城里那位没了的事实。南北和谈里袁世凯却始终占着上风。外国公使们吵吵着民主,屁股却黏在东交民巷,不肯走,为北京着迷。斯诺夫人Helen Snow说“北京是外国人的天堂”。上海?那哪是中国?那是比巴黎还巴黎的东方巴黎。不在北京住一住,你好意思说你知道中国吗?斯诺夫人当时就每天骑着自行车串胡同子,不知道看见《芝麻胡同》会不会吐血。哈哈!
六国饭店就是坐落在这个时候的前门,见证这段历史。这个地方只能用光怪陆离来形容。每天来来往往,有巨贾豪商,有军政要员,有明星戏子,有妓女掮客,有各国间谍,有军统特务,有下野隐居的高管,也有为父报仇的刺客,有名媛也有杀人犯,每天爱恨情仇与裸体派对一齐上演,好不精彩。
1937年发生的著名英国公使养女Pamela Werner的被杀案也与六国饭店有关。根据Midnight in Peking的披露,Pamela就是在六国饭店认识了当时在北京的牙医Wentworth Prentice,后者追求未遂,后将她杀死并肢解在狐狸塔下。作案手法极其利落,内脏全部遗失但失血很少,几乎可以断定作案人有医学背景。去看《邪不压正》,那里面有。
百度六国饭店,会发现它很多民国奇案联系在一起,比如施剑翘刺杀孙传芳案(在《邪不压正》里周韵的角色隐喻施剑翘。但是吧,我觉得姜文的每一部戏,他老婆都嫌多余,去了刚刚好),张敬尧遇刺案(这是军统一次标志性刺杀,证明军统其实并不都像《潜伏》里描述的那样愚蠢);也见证了历史,比如东北易帜,1949年国共北平和平谈判等。
六国饭店最初由英国人融资,据说由法、美、德、日、俄投资,所以叫六国饭店。1937年前都是由六国宪兵维护治安,有人敢在里面强奸女招待的可能性很小。但是1948年抗战后,可能由于日本、德国战败撤资,英、法、美由于在战争中与日本直接交战或宣战,抗战中可能撤资,六国饭店由在东北痛击日本的俄国接手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芝麻胡同》里选角六国饭店老板看起来是个俄国人这个还是很有心思的。但是你想想如果周恩来总理会在1949年在这里和张治中将军谈判,那么这个地方会随便允许一个人强奸自己的招待员吗?真是匪夷所思。我觉得六国饭店是没有这么low。它在民国更像高配版《布达佩斯大饭店》,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由于它的“六国血统”更多的是充当一个中间人和旁观者的角色,还是一个相当值得尊敬的地方。
《番外二:一笔糊涂账,严振声到底多有钱》
剧评正文开篇我就批过编剧压根儿就没调查过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1千,3千,5千,1万,一通乱招呼,单位通通是大洋,而且剧里隐含的意思,卖酱菜的可比卖古董的阔绰。虽说买卖有大小,现在卖房子的也可能没有卖假货的有钱,可是咱们也得差不多点儿吧。要是严振声真这么趁钱,那文革没拉他出去游街真是便宜他了。
再抬一位伟人出来和严老板比比吧-鲁迅先生(这剧评写的我觉得有辱圣人斯文都)。《鲁迅日记》里详细记载了先生的收入和支出,伟人就是伟人,给后世留下很多珍贵资料,关键时刻可以用来打脸。
我其实一直反对拿大洋和现在的人民币做比较。因为第一时代不同,通货膨胀率不同。第二人民币是现代符号化的纸币,大洋还是银币本位,也就是说是真的含有银子本身的货币。从本质上就没什么可比性。第三近代由于政权更替频繁,锻造工艺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等客观因素,大洋本身也不统一。
那人民币比较不出来,咱们就拿严老板和鲁迅先生比比。鲁迅先生是民国的顶级知识分子。有多顶级?根据《申报》老板史量才的记录,鲁迅先生的稿酬是当时全国第一。
根据《鲁迅日记》记载,现在的鲁迅博物馆当时是花800大洋买的,严振声给牧春花他爹买盘尼西林花了1.2个鲁迅故居。
鲁迅在八道湾的旧宅,长安街边,就是后来周作人一直住着的那套,三进四合院儿,是3500大洋买的,木子爷卖给吴友仁的一个破瓶子是5000大洋,值1.4个三进四合院儿。
严振声的破翡翠扳指,木子爷估价10000大洋起,算上包浆要翻倍就是20000大洋。根据《鲁迅日记》统计,鲁迅先生从1912年到1936年去世,24年,买书占了他的总收入的大约十分之一,是大约12000大洋。那么粗略算下来,严振声的破扳指值民国第一知识分子24年总收入的六分之一。我勒个去!有钱!估计当时全国首富同仁堂都没他有钱!但是…这么有钱还被吴友仁欺负到生不如死,那吴友仁…我的天哪!细思恐极。
扯淡的编剧。
作者:Andreaston(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29681/
收藏来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