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影》还没有正式公映之即,《一秒钟》就已经在那瀚海深处开始了与时间的对视。而就在关于《影》的讨论烟消云散之时,因种种机缘,我就已经看到了这部影片。
当时,我的感觉是拍得太快了,这应该是张艺谋拍摄周期最短的影片。
不过,这倒符合片名,“一秒钟”——求的就是一个稍纵即逝的速度。古稀之年的张艺谋,明显比他壮年之时更追求效率了,他仿佛是在跟时间赛跑,一路马不停蹄。这个劲儿,也像我特别喜欢的两个导演——山田洋次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越是年岁渐长,越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一秒钟》拍摄时长46天
《一秒钟》是出年代戏,所要呈现的是人类历史如车轮般的不断循环。片中那个奇观般的放映设备,如同磨盘,总有人自鸣得意地去发明它,去创造它。
而影片讲述的是,那段沉重的历史并没有过去。
02
《一秒钟》完成后所遭遇的种种波折,我就不再赘笔了。总之说来,张艺谋应是第五代导演里,最热衷新中国当代史叙述的一位。《一秒钟》和《归来》之外,还有《活着》《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等等。
我特别想说的是,张艺谋的历史叙述,不是一味的在贩卖苦难,他更在意的是这种苦难的连续性。
他说的是,历史的余音还在绕梁,余火还在蔓延。不管在这些影片中,张艺谋的笔触是多么温存、柔美甚至是和谐,但仍然掩饰不了一个历史的人质,在大梦初醒后的悸然和惘然。
张艺谋为电影书写亲笔信作为定档海报
导演和坊间都将《一秒钟》当作是写给电影的情书,这话无可厚非,也全在电影的情理之中。但这显然不属于明确如关锦鹏的《阮玲玉》,在悲欣交集咏叹一个电影时代的落寞,也不便归类于隐晦的像《后窗》那样洞愁电影与人类的窥视癖,那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实,《一秒钟》没有探讨电影本体的企图,“电影”在这里,仅仅是一个出口,之于张译,是要为沉重的人生出一口气,让沉重的冀盼有一个真切的落实。而之于更广泛的人群而言,电影是种必不可少,非如此不可的狂欢。
1949年以后,电影才与中国的普罗大众建立了真正的联系,是紧密的,也是亲切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是人们最为重大的娱乐。而在此之前,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看过电影,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世上还有电影这一发明。
在那个连唱歌跳舞都要小心谨慎,娱乐方式极其匮乏的年代,电影这个舶来品,靠着它的新鲜、生动,长期占据着人们精神生活的首选。
张艺谋导演在《一秒钟》里重拾拿手的现实主义题材
我虽然是个重度影迷,但也时常怀着警惕之心,觉得切不可把电影抬升到至高无上的神坛上去。一个人也好,一门艺术也罢,它假如惟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时候,它就没有多少魅力可言,同时,也在宣告,它即将消失的时刻就要到来。
03
应该承认,《一秒钟》那一长段发动群众抢修胶片的段落,是全片的华彩篇章。张艺谋向来热衷于陈列局部奇观。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锤脚、《我的父亲母亲》的铁丝补碗、《英雄》中的强弩、《影》里的伞阵。这次轮到了胶片的洗涤和擦拭。
当我们为那一颗颗爱电影的心感动之时,我们是不是多想一想,电影为什么会让一群人为之迷醉,电影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答案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就像那片走上几十里仍不见人烟的干硬土地一样,都太贫瘠了,都太需要灌溉和滋润了。
那时的人们,为了抢到一张电影票,打架吵架是家常便饭。而在我看来,这类事情丝毫不值得歌颂。我在看这一段时,只感到众生的可悲可叹。
电影让人们从匮乏、无聊的生活中找到意义
一部电影,他们已经看上好几遍,台词都滚瓜烂熟,成为互致问候的暗号。而当这部电影仍将放映之时,人们还会满脸喜悦地去奔走相告。
重要的,早已经不是电影了,重要的是,怎样把多余的时光一一打发出去。他们必须克服掉审美疲劳,在共同的经验里,在集体化的狂欢中,去复制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快乐。不是说,不要感谢电影——我这样的人,更是断然说不出这样的话。
要说的是,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精神同样饥荒的特殊年代,人们所看到的电影,它再好,在我看来,就是窝窝头、棒子面,有口吃的就行。而电影对于张译而言,就不仅仅是充饥那么简单了,准确点说,他的精神食粮,要比其它的人珍贵得多。
所以,我们也就不奇怪,张译的女儿在那一秒钟所背负的恰恰是一袋粮食。
对于有些人来说,电影的意义还要更大一些
04
整部电影,其实只有两类观众,一类是张译这样的,另一类不是张译这样的。张译这样的,他费尽心血、气力和智谋,所看到的一秒钟,让他肝胆俱裂,声泪俱下——女儿最终还是没了——刚刚从物理上的苦役挣脱出来,他就要步入到精神的炼狱中去。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秒钟接着下一秒钟,然后组成了我们的人生河流。大部分人的一秒钟都是被动的,都是在不知觉的状态下,随波逐流地流淌着的。可当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你的主观就被一种更强大的客观所击溃。
这就是张艺谋通过《一秒钟》,向我们传达的一句道理。
《一秒钟》终于进入院线了,现在,无论它以怎样的面貌与大众会晤,在我看来,都是一件好事。假如现在的年轻人能通过这部电影,产生了对那段历史的意趣,就更值得欣慰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