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把马伊琍推向风口浪尖的,是她在访谈节目《女人30+》中的一句话——“卵子的最终使命,不是成为一颗受精卵,它就可以只是一颗卵子而已。”
在“谈性色变”的氛围中,马伊琍大胆的发言迅速引发网友的关注,对于她的讨论也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
结合当下流行的“姐姐热”和女性大胆表达、追求自我的风潮,马伊琍的发言得到了众多支持,有人赞赏她“活得通透,想结就结,想生就生”,也有人发表认同“母亲是一个身份,自己才是自己”。
也不乏反对者认为马伊琍不过是在贩卖女权人设,讽刺她“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并列举出马伊琍过往的言论作为呈堂证供,指责她“贩卖人设”。
马伊琍只不过是讲了几句公道话,想不到捅了舆论的“马蜂窝”。“贩卖人设”的帽子扣到头上,比当初“且行且珍惜”翻车还狼狈。
通常而言我们判断一个明星是否贩卖人设时,采用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对比他的言行,看他说的和做的是否能够言行统一。
在采纳这一标准时,却不应该忽略时间的向度,但是在互联网的茧房效应下,人们往往只愿意相信并且采纳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而有意地忽略了事件本身。
马伊琍说的话有问题吗?与其问这个问题,倒不如说,九年前的观点可以和现在的观点不同吗?
有网友翻出马伊琍在2011年发布的微博,被拿来当做是马伊琍贩卖人设的“铁证”。微博中马伊琍讲述了与女儿相处的温情时刻,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当了母亲的女人才完整,女演员更是。”
的确,与如今的“卵子使命论”相比,这两种观点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极,贩卖人设的说法似乎也可以成立。
诚然,明星立人设是市场常态,本质上是对市场进行预判得出的商业结论,是一种假象和扮演。然而,盲目地站在完美的上帝视角对明星的话语表达进行批判和抵制,反而会消解明星的积极发言带来的正面影响。
殊不知,变化是永恒的,人的观点当然也是会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而变化,关于个性的表达,这并不是第一次,只不过这次引起了关注而已。
2007年,马伊琍迎来了自己的事业巅峰,电视剧《奋斗》红遍大江南北,但是马伊琍饰演的女一号才华横溢、极富个性的夏琳,却不如一直为爱情付出的女二号米莱更受欢迎一些。
马伊琍对此可以说痛心疾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如果有男人对女孩说‘如果你像米莱一样伟大就好了’,哎,打住!见男人的鬼去吧!米莱,这个男人自己编造的女人偶像,大男子主义的产物,清醒的女人们,不做她才有机会得到真爱。”
《奋斗》播出的第二年,马伊琍就宣布怀孕,把重心放在了家庭上。
两个女儿相继出生,给马伊琍带来巨大的幸福,她沉浸在家庭的温馨和美好中,并且扮演了一个“完美妻子”和“完美妈妈”的角色。
坚持母乳、坚持自己给孩子喂奶换尿布,
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养育孩子上,连身材也没那么重要了。
大女儿在9个月的时候断奶,而马伊琍的计划原本是哺乳到孩子一岁整,但是因为要去参加台湾的电影节,打乱了马伊琍的计划,事后她还很后悔,“早知道应该带着吸奶器”。
在哺乳这件事上,马伊琍也引起过争议。
二胎复出之作《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开拍时,马伊琍的小女儿已经八个月,有人劝她放弃母乳喂养,她不同意。电视剧有些镜头中,马伊琍被发现凸点了。
电视剧播出后引发了很多争议,有人指责她哺乳期就不要出来工作了;也有观众体恤母亲的伟大之处,另外,马伊琍不穿内衣拍戏,确实也引起过关于no bra的讨论,让更多人了解到 no bra的益处。
马伊琍则是以剧中角色潘芸的名义发布了一条长微博,介绍职场背奶妈妈的不易。
尽管讲的是马伊琍自己的经历,但还是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和大众对哺乳期妈妈的短暂关注,直到现在还会有网友在这条微博下面分享自己的哺乳经历。
对于在公开场合的发言,马伊琍从来没有把网络当做展示自己的秀场。
“明星好像需要在微博上展示自己各种美的照片,但我觉得我不是明星。我只是把微博当做一个可以公开的私人空间,说自己真实想说的,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同时还可以收到真实的反馈。”
翻阅马伊琍的个人社交网站,除了作为一位母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持之以恒地关注儿童健康和儿童保护的议题,不难发现马伊琍对女性议题的关注。
被记者问到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她会反问这是专为女人设计的问题吗?
她会转发对女性权益维护有见地的内容,“女性之间的理解共情是女性自我进步的基础”;
呼吁对涉及家暴的离婚案件能够更加保护被施暴者;
支持女性掌握自己的生育权;
关注家暴话题,呼吁严惩性侵者;
马东在《奇葩说》中讲:“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在网络时代,个人的表达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阻碍传播的门槛,对于明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每一句发言都能被听到、被当做研究样本无限放大,更不用说本就敏感的女权话题。
如此严格的审视,换来的是公众人物对每一次发言都越发谨慎。于是就出现一种有些矛盾的画面,一方面人们严苛的审视公众人物的发言,一方面又怀念明星们自由吐槽的互联网时代。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公众人物能勇敢的自我表达,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用马伊琍的话说,“公众场合下说话做事也一样,看到年轻女性可以被我影响并惠及下一代,这份使命感就越发坚定。”
她的发声,既是对社会观念对女性规训的对抗,也是岁月沉淀之下的阅历和通透。
凭借《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一角,拿下白玉兰最佳女主角时,马伊琍发表了这样一番获奖感言:“女人不要为取悦别人而活,希望你能为自己而活。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前半生的机会,勇敢地、努力地去爱、去奋斗、去犯错,但是请记住一定要成长。”
马伊琍分享过一篇关于女性产后恢复盆底肌的文章,并且提醒女性朋友关爱自己,评论里一水的怀疑“她是不是被盗号了”。
在大众看来,尽管关乎女性的身体健康但这个话题似乎“难以启齿”不能被大庭广众的讨论。
对这件事,马伊琍的态度也很平和,“如果大家都不聊这个问题,它就会变成一个禁忌,总有人要把它提出来的。”
同时她也提到了男女双方应该互相支持和理解。
仔细琢磨马伊琍的表达,更多时候,她是在抒发自己的经历。
“我20岁的时候,会是为父母活着;30岁的时候,我会觉得我为孩子活着;40岁以后,我是为自己活着的。”
对于婚姻和家庭,她也毫不避讳提起自己的前夫,还会跟孩子聊起自己未来的择偶问题,询问孩子想要什么样的继父;还站在离异女性的角度,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心里话,“在任何年纪,我们都有资格谈性”。
正如马伊琍所说,总有人要提出来。
可可·香奈儿曾说:年轻和年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站在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而人到中年却坚持勇敢表达自我的马伊琍则告诉我们,年轻时经历过的大风大浪并不可怕,经历世事的成熟淡然才难能可贵。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