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歧视是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最近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种族歧视抗议游行。而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源是美国奴隶史,了解这段历史,就能大概理解种族歧视为何在美国社会如此根深蒂固。
在2013年有部真实改编的电影,名为《为奴十二年》,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所讲述的,正是美国那段奴隶史。尽管电影所呈现的只是美国奴隶史的冰山一角,但也足以让我们直观感受那段残酷的历史。这一回,咱们就来聊一聊《为奴十二年》。
(一)一觉醒来变成奴隶,这并非特例
当你睡一觉醒来,结果发现自己沦为了奴隶,你会怎么办?这正是《为奴十二年》的主角所经历的事情。
故事发生在1841年。主角是纽约的自由黑人,也即非奴隶的黑人。据统计,自由黑人在1840年时只占了美国所有黑人的13%。换言之,美国当时大部分黑人都是奴隶。
起初,凭借精湛的小提琴演奏,主角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在一次出差中,主角被灌醉。第二天醒来,他就发现自己被铁链锁在小黑屋,并被人告知,他已经变成了奴隶。
这种人口拐卖并非当时的奇闻。
尽管1808年已经禁止国际贩奴,但美国国内贩奴却很盛行。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当时,美国棉花工业快速发展,南方种植园主对黑奴有很高的需求。国内贩奴甚至成了美国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而且还有法律保护,黑奴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
要知道,从华盛顿到林肯的72年间,有50年的总统都是奴隶主。法律保护奴隶主,自然不奇怪。
在当时的美国,即便是自由黑人,也有被拐卖的危险。一旦被贩卖到其他州,人生地不熟,叫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哪怕是自由黑人也没有申辩的余地。而主角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他当奴隶的12年后,他幸运的恢复了自由黑人身份。
《为奴十二年》从主角的自由黑人身份开始讲起,详细展示了他成为黑奴的经历,最终在好友帮助下成功回到纽约。在成为黑奴的期间,他换了好几个奴隶主,被压榨劳力,也被鞭笞过、被绞刑过。他一路隐忍,隐瞒自己的学识水平,装傻充愣。
这里提及一点。因为发生过黑奴暴乱,所以当时美国奉行的是愚民政策,也即不允许黑人学习知识。一旦被人知道自己很聪明,有学识,那主角就会陷入危局。
代入主角的经历,想象一下,如果你一觉醒来,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了奴隶,你会是什么感受?就我而言,心情非常沉重,这份沉重下却又压抑着熊熊怒火和抓狂。从这个角度来说,《为奴十二年》就区别于纪录片和历史书。
曾看到有影评提及,《为奴十二年》没有揭示美国奴隶史的全部,没有批评制度,主角只是一味的想恢复自由人。但是,电影并非纪录片,也非历史报告。电影艺术,或者说故事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展示,让人感同身受。
《为奴十二年》将一个普通人的为奴经历展示给观众,让观众直面血淋淋的残酷历史。也许你会在看完电影后,去更进一步的了解历史;也许你会对美国种族歧视有更深的理解;也许你会对其他受苦人群投入更多的关注……电影所带来的这份触动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二)故事性剖析:人物刻画和讽刺性,让故事更丰满
通过以上内容,大概能了解《为奴十二年》的剧情和故事背景。至于由美国奴隶制引发的废奴运动、南北战争,以及之后由种族主义到种族歧视的演变、种族歧视如何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等等内容,大家有兴趣自行了解。
本文的重点,依旧是影评。要知道,从片名我们就能得知结局,悬念感并不强。那么,《为奴十二年》是如何避免流水账,让电影富有故事动感,将不复杂的主线剧情丰富成2小时片长的呢?接下来,我将从两个角度来剖析《为奴十二年》的故事性。
- 人物刻画
尽管除了主角,其他角色都显得扁平化,但刻画好主角就是《为奴十二年》最大的成功之一。在看完电影后,回想主角形象及其种种经历,我只觉一言难尽,心情复杂。事后一想,如果要理解主角的人物形象,大概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变化与不变。
在电影的最初,主角是个单纯、善良、友好、诚实的自由黑人。他得到了当地上流白人的认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擅长小提琴演奏,行为举止也温文尔雅。但经历了12年的奴隶生活后,他从性格、心理到世界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影通过诸多细节,一点点展示主角的变化。
刚被贩卖时,主角反应最为激烈,毫不掩饰的解释自己身为自由人的身份。但是,周围的奴隶贩子根本不听他的,上来就是一顿毒打,主角的背部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之后,主角学会了闭嘴,初步妥协。他知道,这样的辩解毫无意义。
第一任奴隶主是个相对人性化、明智包容的富人。主角向其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奴隶主开明的接纳了建议,甚至送了一把小提琴给主角。主角一度觉得有希望借此脱离奴隶命运。
但是,主角的智慧让农场的首席木工白人心生嫉妒,不断找茬。主角控制不住愤怒,为了避免一顿无端鞭打,他动手殴打这个白人木工。结果,主角差点被这个木工私下绞刑而死。尽管第一任奴隶主救了主角,但还是很快把他转交给其他奴隶主。
主角躺在地上喘息。这一刻,他意识到,奴隶主就是奴隶主。他们也许会对奴隶友善,但这只是关怀动物般的怜悯。奴隶主天然就是奴隶的对立面。主角也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智慧,他不能再成为特立独行的黑奴。
第二任奴隶主是个残暴、性格扭曲的人,他会因为棉花采集量不达标而鞭打黑奴,他会侵犯女黑奴,他固执己见,见不得任何忤逆他的行为。主角曾试图逃跑,但半道上目睹黑人被执行绞刑,他胆怯了。有一次,他试图让一个白人采集工帮他送信去纽约,但却被出卖。面对奴隶主的审讯,他不得不撒谎,并烧掉信件。
看着信件的火光渐熄,仿佛主角的希望也在破灭。主角学会了撒谎,学会了谨慎,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他当初就是因为太信任他人,才被奴隶贩子得手。此时,主角最是迷茫,他已经不知道前路如何。
尤其是随后不久,他见证了身边的黑奴过劳而死。葬礼上,他一开始不唱丧歌,但是渐渐地,他开口哼了两句,最后他大声唱着丧歌,心有戚戚焉。这时的主角处于为奴经历的低谷,无助、迷茫、希望破灭,感觉自己的下场也会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主角遇见了一个加拿大雇佣工人。他是个白人,秉持废奴论调,让主角看到了希望。但主角没有贸然搭讪,这时的他早已学会谨慎。直到他被奴隶主强迫向其他黑奴鞭刑,奴隶主自己没胆下手。那一刻,主角经历了从受害人到施害者的角色转换,这让主角异常痛苦。他不想就此被扭曲心智。
有一个细节是,主角砸碎了第一任奴隶主送的小提琴。曾经,小提琴是主角的心理慰藉,音乐是他最后的美好,每次调弦他都会弹一下音。而这一次,他扭动螺丝三四次,直至琴弦崩断。这意味着,主角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他跑去请求加拿大白人给他送信,他将最后的希望和信任交给了这位白人。最后,他得愿以偿回到了家,恢复自由之身。
在这段期间,主角从诚实到撒谎,从高扬正义到低调妥协,从冲动到隐忍。12年前,他是个阳光的自由黑人;12年后,他再次恢复自由时,已然背负沉重的巨石。电影字幕提示,主角后来投身于废奴运动,帮助解救逃脱的黑奴。黑奴经历,彻底改变了主角。而电影详细的展示这段经历,将人物刻画得更丰满,故事内容也更加充实。
与此同时,主角在变化中又蕴含着不变。自始至终,他心中都秉持着人性,对自由、家庭的渴望从未变过。他有很强的求生意志,尊严、皮肉之苦他皆不在意。这份求生意志也体现在那个决绝的砸琴。尽管自己受苦,他依旧能保持自我的人性;但如果施害他人,那他的人格将会彻底死亡。因此,心灵的求生也让他彻底豁出去。
《为奴十二年》的主角形象是复杂的。你可以认为他一直在妥协和改变,也可以认为他自始至终都没变。仔细品味诸多细节,相信你会对主角有更深刻的认识。
- 讽刺性
《为奴十二年》天然带有一种全知视角,观众知道的比电影角色更多。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曾提过,观众知道的更多,悬念感弱,但却可以借此增强反讽效果。而《为奴十二年》正是这么做的,以丰富的人物群像和场景对比,来增加故事的讽刺性,从而让故事更充实。
当原奴隶主讨要被贩卖的黑奴时,那名黑奴喜笑颜开,仿佛从地狱回归天堂。但实际上,他依旧是黑奴。与之相似的,一名被白人奴隶主娶为妻子的黑人妇女,她毫不在意丈夫偷情好色,因为她已经免于黑奴皮鞭劳累之苦,这样的生活比黑奴好多了。这些黑奴没有反抗意识,两恶取其轻已经足以让他们满足。
当主角因为袭击白人木工,被他们私下绞刑时,监工救下了他的命。但是,监工没有解绑,主角依旧被吊着,必须踮脚才能活着。周围的黑奴日常劳作,所有人都对半生半死的绞刑中的主角视而不见,从早到傍晚。这一幕不需言语,就已具备十足的讽刺性。
当残暴的第二任奴隶主瞎编圣经,诓骗不识字的黑奴,洗脑他们服从奴隶主,主角心里大概是非常不屑的。此后,第二任奴隶主还将棉花虫灾视为“黑奴带来的”。这位无知的奴隶主一边高歌自己是黑奴的救世主,一边贬低黑奴的智慧。甚至,他还会组织晚宴,与黑奴共舞,自嗨得以为自己给黑人带来了快乐,却对黑奴劳苦工作视而不见。愈是如此,愈加讽刺。
《为奴十二年》在很多细节场景上都蕴含着对奴隶制、种族主义的讽刺,而这进一步充实了故事内容。而在故事处理上,《为奴十二年》也做到了取舍有度。所有的讽刺性场景、人物,皆与主角有关系,而非泛泛而谈。
换言之,《为奴十二年》始终以刻画主角为中心,并由主角向外辐射,通过讽刺来展示更多的奴隶史。但同时,《为奴十二年》没有谈及过多的制度问题,因为这和主角有些遥远,于是就舍弃了这方面的批判。如此一来,故事主题和人物就更加集中,避免了空洞或流水账,故事整体也更加丰满。
结语
《为奴十二年》从个人经历的视角,展示了19世纪美国奴隶史的悲惨一角。距今不过一两百年,黑人沉重的历史枷锁依旧残留。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感触良多。
毋庸置疑,《为奴十二年》不是一部让人愉悦的电影。我们为什么还要看这种悲剧电影?罗伯特·麦基在《故事》写道:“在电影中回避负面情感的人,常常也在生活中回避负面情感……我们快乐的深度和我们所经受的苦难是成正比的。”
在灵修中,苦难常常被视为觉醒的土壤。换言之,悲剧和苦难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坏事。喜剧电影能让我们收获感动或愉快,而悲剧电影让我们体验他人的痛苦,唤醒慈悲,引发我们的思考。悲与喜,是同等重要的人类情感。从这个角度来说,请允许我以“体验悲”的理由推荐《为奴十二年》。
收藏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