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人天,农为正本”,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黄土高天》讲述的正是农业、农村、农民改革发展的故事。该剧将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凝固成了记忆的丰碑,谱写了农民用双手从土地里刨出希望的史诗,记录了国家与人民改革进步中的痛苦、挣扎、迷惘、奋斗、美好,也抒发了国家与人民继续改革,走进新时代的愿景。
与许多农村题材剧不同,《黄土高天》并没有刻意烘托出农民的悲欢离合以此寻求情感共振,该剧导演阚卫平甚至摒弃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电视剧创作方针:“如果《黄土高天》围绕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做文章,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史诗性,失去了它40年改革开放展现出的大气度、大使命、大情怀。”
不惧“陌生”压力
挑战史诗风格
从199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视剧《城市稻草人》至今,阚卫平已经从业22年。其间,他执导过《大宋提刑官》《吴承恩与西游记》《天下粮田》等众多引领收视高峰的电视剧。在农村题材剧方面,阚卫平更是身经百战,由他执导的《最后的村庄》《走进八里堡》等农村剧不但收视口碑皆佳,更是获得了金鹰奖、飞天奖。然而当他接到《黄土高天》这部剧时,却“深感压力”。
《黄土高天》改编自著名作家莫伸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因此该剧原剧名就为《一号文件》。这一剧名,还引发了一件乌龙趣事:“‘一号文件’是很多人不熟知的,当我接到《黄土高天》时,它的名字还是《一号文件》,我以为写的是关于红色追逃之类的大事件,其实‘一号文件’是每年中央发布的关于农村改革政策的文件。在开拍之前,我对这一点是不熟悉的,给我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阚卫平坦言,因为“一号文件”选题重大,如何展示和解读这一主题,就成为一大难题。在主题定位上,阚卫平认同编剧张强的定位,即“彰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农村史诗剧”,而这又成为他的另一大压力:“《黄土高天》剧本主题宏大,年代跨度大,事件体量大,现实意义重大,使命责任大,如何让它达到‘史诗’效果,难度也很大。毕竟‘史’就要有大气度、大情怀、大使命,‘诗’就要有哲理、有意境,如何呈现好,是我最大的压力。”
人物承载使命
故事抒发情怀
在熟读、学习了20余个“一号文件”后,《黄土高天》的史诗感在阚卫平心中逐渐清晰。“我觉得这部剧不应该像以往的农村剧,注重描写农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是要写农民的精神担当和责任担当,这是这部剧最大的主题。”阚卫平说,“所以创作过程中,我把张天顺、秦学安、秦奋为代表的三代人的担当作为故事,把职责作为事件,把情怀作为情感,把哲理作为主题。”
40年的峥嵘岁月,见证了三代人的心血。《黄土高天》刻画了三代农民为家乡奉献一切的责任与担当:第一代是张天顺老书记,他一直在维护丰源村的荣誉,也竭力保证村民的温饱,这是在那个年代,作为一村之长的一种精神与担当;第二代是秦学安,他立志要在土里刨出希望,他宁可担风险去分田到户,也要带领村民过上果腹的生活,这也代表了农民的一种天职和精神;第三代是秦奋,他要在土里创造梦想,因此他们做了光电光伏,这是一种现代农村、职业农民的开拓精神。
剧中,每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成为连贯三代人的精神与担当的纽带。如何处理好“一号文件”的艺术表现,阚卫平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农民在压抑分地的情况下期望着一盏指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我们就把‘一号文件’象征性地展现出来。”于是,剧中采用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为人民服务”的牌匾、耕着土地的牛、一片桃花的风景……“这是‘一号文件’发布后的新天地、新气象、新精神。”阚卫平表示。
戏剧不失哲理
写实兼具写意
阚卫平的电视剧作品,往往摒弃了慢慢交代有关人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叙事习惯,在开头就直接从一个有进展、有悬念的情节切入进去,再环环相扣地推进故事高潮。在他看来,一部电视剧要有它的哲理,除了它的事件、情感、故事和人物关系以外,如果戏没有哲理,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黄土高天’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这部剧的哲理,‘黄土三尺,民为高天’,这部剧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和探索。”拍摄时,阚卫平不断完善剧本,完成了《黄土高天》的解读,塑造出了人物的使命感和精神担当。其中,有一场戏是秦有粮在分地后趴在土地上捧起一抔土闻,本来这场戏衔接的是秦学安在土地上撒石灰毁了地的情节,而将它调整到分地后,看似不合理,却增加了哲理性。阚卫平解释道:“这里用特写镜头刻画了秦有粮双手捧着泥土,再将泥土放在嘴边亲吻,最后把土装进口袋的画面,在秦有粮这一跪、一吻、一装的镜头冲击下,再配上一段旁白,‘这个农民在亲吻着土地,土地是他的命、是他的根’,这样处理更能展现出农民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国家以土地为昌盛的哲理。”
一部精品剧离不开主创与主演们同心协力的创作。阚卫平对于拍摄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切都要为戏‘服务’”。为真实呈现农村40年来的直观变化,在美术、道具、置景等方面,阚卫平都要求“突出年代的典型性”,在这基础上,美术要呈现“写实‘人中景’,写意‘景中人’”的效果;道具“要真实,有质感,生活化”,年代标语、建筑色彩“不能出错”;在演员的表演上,阚卫平也不含糊:“《黄土高天》时间跨度40年,剧中大多数人物都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人生阶段,这就给演员在形象、体态、语言上都带来了表演难度。我就要求演员们不要‘演’农民,而是去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挖掘人物之间的内部关系,演绎时,尽量在‘动中说’,在‘说中动’,这样人物的性格与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收藏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