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暗迷宫》讲述的是一个深受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的故事。
小张洲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母亲常年遭受父亲的酗酒家暴。终于有一天,母亲忍无可忍,抓住小张洲的手,母子俩一起用刀将父亲捅死,最后母亲也自杀身亡。
正因这一幕太过惨烈和血腥,所以作案当天,也就是1998年7月15日,成为小张洲大脑皮层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定格画面。
父母瞬间双亡,他未来孤儿般的生活,可想而知。这也为他长大后,成为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埋下伏笔。
看过电影的观众,相信都会对影片尾声的那组记忆镜头难以忘怀。
铺平你大脑皮层的记忆皱褶,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影片的后半段,心理医生陈嘉再次进入黑暗隧道,微弱的光束下,一组组好像雕塑一样的人物和情景,都是当年小张洲经历的再现:
第一组:张洲父母年轻时在拍结婚照,两个人微笑着坐在一个画框后。他们的模样正是马文和唐馨予的样子。
第二组:喝醉酒的小张洲的父亲,一手拎着酒瓶,一手拿着鱼竿在抽打张洲的妈妈。
第三组:被父亲按在鱼缸里进行惩罚的舟舟,母亲在一旁哭泣。
第四组:独自一个人躲在墙角默默哭泣的舟舟,他唯一的玩具就是一个魔方。
第五组:化过妆的母亲穿着练功的戏服,被一个男人压在桌子上,周围回荡着花旦诡异的唱腔。陈嘉在衣柜里看到一双眼睛,年幼的舟舟正迷惑地看着这一切。
第六组:父亲浑身是血坐在椅子上,手被鱼线捆绑着。母亲抓着小张洲的手,小张洲手里拿着一把水果刀,正在向父亲身上扎过去,一些诡异的声音萦绕在陈嘉耳边,这都是当年凶杀现场的声音。
陈嘉这才明白当年的真相,是张洲的母亲逼迫年幼的张洲拿刀捅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且张洲在挣扎中不小心用刀削掉了母亲的手指。
最后一组场景:孤独的张洲把母亲遗留的断指,用鱼线穿上,放在玻璃瓶里,那是母亲留下的唯一的遗物。他孤苦地紧紧抱着那个瓶子。
原生家庭也许真的是一个人的宿命。
知乎有一个话题,“一辈子不嫁人和嫁错人相比,哪一个更可怕?”
其中有一条回复是,“嫁错一个人,是要赔上半条命的。因为那些嫁错人而委屈和难熬的岁月,永远无法弥补”。
那些对婚姻所有的美好幻想都将和那条洁白的婚纱一起埋葬。
在电影中,孕妇吴瑜这个角色就是例证,深入人心,她是中国式婚姻悲剧的女性代表—— 她经历了保姆式择偶,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婴的全过程。
著名微博博主德卡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从小觉得最厉害的人就是妈妈,不怕黑,什么都知道,做好吃的饭,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哭着不知道怎么办时只好找她。可我好像忘了这个被我依靠的人也曾是个小姑娘,怕黑也掉眼泪,笨手笨脚会被针扎到手。最美的姑娘,是什么让你变得这么强大呢,是岁月,还是爱。”相信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妈妈都经历过:无论上厕所、吃饭、收拾房间都时刻抱着孩子;孩子半夜生病,又担心又害怕,孩子的爸爸不是呼呼大睡,就是找不到人,气得真想杀人。
如果再赶上张洲父亲这般诈尸式育儿的代表,常年酗酒后家庭暴力,不难想象,张洲的母亲为何会出现这种极端行为,拉着儿子一起捅死父亲……
可见,一个原生家庭带给一个幼小心灵的灾难式伤害,也把一个原本渴望家庭幸福的母亲,逼到了疯癫和崩溃的境地。
这个情景就是影片当中,唐馨予穿着《霸王别姬》里虞姬的戏服,用项羽的宝剑,拉着舟舟的手,一起捅死马文的那一幕,映射出多重含义。
那么,何为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成长过程中,你所生活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背景出身,受教育程度,传统习惯等,这其中也包括,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效仿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在社会工作及组建新家庭中的表现,甚至会涉及到他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项大数据显示:曾有一些心理学家,对那些曾在原生家庭受过伤害的孩子们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从小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歧视和侮辱,没有感到过爱和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在人际交往、组建新家庭并维系情感等方面,都带着被他们父母伤害的影子,他们也会不自觉的模仿父母的状态,待人处事,甚至用另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打压别人。
也就是说,孩子在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下,他们曾经被原生家庭怎样对待,长大后,就会不由自主的把这些方式又同样重复在新的家庭和自己孩子身上,作用与反作用导致恶性循环,因果轮回。
痛苦,往往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充满仇恨。
影片的最后一幕,陈嘉走进隧道深处时发现,原来大巴车上的两个小孩是一个人。永远拿着魔方的舟舟和总是戴着耳机的小熙,这也是张洲人格分裂最为明显的一部分。
张洲的童年人格,是一个攻击性很弱,内向的人格,这个小男孩从小就有着超强的数学和天文学天赋,而他的反面,是张洲幻想出来的小女孩,和小男孩的生活形影不离,息息相关。
然而这一扭曲的人格分裂,和张洲从小没有父爱母爱,显然有极大关系。
世事足够难料,人性又如此复杂。
卑鄙和高尚,仇恨与热爱,邪恶与善良,可以同时并存在一颗心灵中。
世界上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另外的一些人与他相呼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的存在或许都有它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有骗子,就有被骗的人,右边疯子,左边天才,相互对应匹配,正所谓一物降一物。
你会发现,在当今社会,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复杂性,公认的好人,却藏着坏心,知名的富豪可能负债累累,有威望的名人可能正在做着丧尽天良的事情。
你所认定的事情,都可能被反转或彻底颠覆。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己,一个善,一个恶、一个强大,一个弱小,形成矛盾统一体。
小熙才是张洲身上最强烈的犯罪人格,她总是要对那些不好的女人下手,让他们受尽折磨,然后艰难死去,她的理由是:我没有犯罪,我只是在惩罚和教训她们,因为我童年时,母亲杀死父亲,我从此恨死了所有的成年女性,但是我又如此的想得到母爱,她们都是我的妈妈,都如此的美丽,我离不开她们。
张洲的分裂人格,就如同两个自己在打架,只有当善良一面的舟舟战胜丑恶的小熙后,才得以解脱。
这也许就是一个原生家庭带给一个孩子的生命烙印吧,它如同是在你胸口的正中缝了一条长长的疤痕,永远也无法消失。
可是日子依旧得继续,人活着总得往前看。
修复自我,才能看到一个崭新完整的世界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影片中,陈嘉在最后提醒舟舟,“你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毁灭自己的生活,那些槽糕的经历都已经过去了,你以后可以安心在自己的世界里,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你是你自己,不要让别的人格来控制你。”
谁也没有权利来左右你的命运。
没有命中注定,只有依靠自己决定人生。
就算生活再艰难,也会是一个希望紧接着另一个希望;再复杂的人生,也是一个选择紧接着另一个选择;不停的战胜困难又继续挑战新的困难。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个选择都听从内心,让走出的每一步路都真正值得。
就算原生家庭伤害了你,也让一切都到此为止吧!
谁的父母都不完美,他们也都是在不断摸索中育儿,伴我们一路长大成人,一路摸爬滚打,从失败中取经。
意识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厄运影响后,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选择“逃离”。所以豆瓣上才会有“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他们大都和父母分道扬镳,渐渐远行,并发誓绝不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而正视自己的原生家庭,勇敢面对新生活,跳出死循环,终止原生家庭的继续伤害,才是根本。
朝着自己想要拥有的生活方向努力,不是仅仅局限于,我只能拥有或维持生活的现状,从而整日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毫无意义。
就算是一直带着童年创伤,也要学会如何带着伤口前行并止血消炎,才能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创伤。
如果你始终停留在你所厌倦的原生家庭的状态,那么你也终将在泥潭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也常伴着那些积极乐观的人,把原生家庭给予他们的创伤转化为动力,从万丈深渊里爬上来,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成就一番意想不到的事业,并从黑暗中孕育光明和美好未来。
海明威 :从不愉快的童年中吸取养分,汇聚力量。
有人曾经问海明威: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
海明威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愉快的童年”。
在他看来,一个不幸的童年是成为一个好作家的必要条件。换个角度来看,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尽管会给带来伤害,但人在成年后却往往能从中汲取力量,挥毫笔墨,将不寻常的经历转化成创作源泉。
那些揪住原生家庭痛苦不放的人,看似长大成人,但内心却还住着一个孤独无助的孩子,没有勇气去改变。
学会放下,才能重生。是时候,给自己清零!
往事不回头,未来不将就,心存善良,眼存光芒,愿所经历的一切,都能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也愿我们经历的所有不公、不愉快,都是虚惊一场。
回想影片,其实那辆诡异大巴车上的几位乘客,没有一个是不缺少爱的。当一个人的缺爱指数达到极限时,便会拥有中邪般的疯狂行为,直至悲剧发生。
最后,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收藏来源:豆瓣鲤鱼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