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之前,华纳通过媒体发布声明,之前定档的诺兰新片《信条》目前仍然没有任何改档计划。华纳CEO原话说的是:
"我们承诺也很期待,《信条》有望成为今年夏天影院重开的时候的第一部大片。我们仍然支持及认可影院观影的重要意义,希望《信条》和《神奇女侠2》能够把观众带回电影院"。
而据悉这也是诺兰自己的意思。
伴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整个电影市场遭到重创——院线公司被下调信用评级、影视公司股价纷纷下跌;诺兰的这个想法也旨在用自己的号召力盘活一整个电影市场。
诺兰到底有何等的自信能说出这个想法?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导演?
先从《敦刻尔克》说起
想当初,《敦刻尔克》在互联网和影评圈掀起过一大热潮。原因既是诺兰的超高人气,也是诺兰在《敦刻尔克》里对战争题材做出了更加自我和全新的结构技巧化处理。他自己早早否认自己构建宏大叙事的野心:"我不想制作历史,我想制作一部电影,一个年轻人愿意去看,并且能产生息息相关、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人夸赞诺兰很好地把握了极简主义的精髓,处理战争这样十分容易掉入宏大叙事陷阱里的题材时保持着高级的克制;对剧情进行多支时间线的改造,完美地构筑了紧张感和悬疑感。
也有人大失所望,认为这部电影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片中汉斯季默谱了过多的 BGM反而反客为主,超越了影像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体,结尾又陷入了好莱坞式的煽情套路……
但无法否认的是,他创作出一部在方式上完全不同于其他战争片的电影:电影不再进行大面积宏观层面上单个截面的还原,而将三条故事线进行不同比例的缩放,然后再让它们相交于某一点上。
这样进行技巧上革新的想法在去年萨姆门德斯的新片《1917》的身上也有体现:用跟随两位送信士兵,几乎一刀未切的镜头来让坐在影院里的观众经历那场血肉横飞的战争;再加之中后段加入的略带有梦境幻觉的构图与场景,使《1917》这部电影更具有朦胧的气质。这就是新的电影核心的想法。
最早的战争片影像还是着重于人物的刻画,剧本描写的精妙来探讨作者对于战争深刻的理解,比如费里尼早期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或者再比如杨索的《红军和白军》;
但也有作者导演通过非常具有风格特点的影像化来吸引观众的,就比如说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毕竟塔可夫斯基的诗意化电影的创造性开创对当时的观众以及往后接触的我们足够有吸引力了。
而后好莱坞出现了一系列反战电影,从大神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到西米诺的《猎鹿人》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再到奥利弗斯通著名的《野战排》,既是电影对社会学和人类史的解构和反思,也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思潮所致。
前有《拯救大兵瑞恩》,所以到了诺兰这如果单纯地使用简单的商业片平铺叙事可能会落入平庸的下场,除非借鉴之前《血战钢锯岭》的手法:极其生动纪实加一个传奇性主角的刻画,再佐以"限制级"的噱头。
诺兰反其道而行之,主打自己擅长的多线叙事和悬疑感。这次将三条线压缩成不同比例的故事,甚至连敌方军人正脸都没有出现,几乎不带任何愤怒情绪地讲完了一整个故事。但观众多少都会有些触动;配合夺人耳目的配乐,每一刻都让人心惊肉跳。
似乎这样的处理只有诺兰能够想到。
争议和才华并存
诺兰本人也和他的这部新片一样充满了令人侧目的才华,而他身上的话题在网上也越来越大。 "诺兰究竟是一个天才导演,还是一个后天之才?""诺兰为何能够获得国内观众的追捧,甚至走上神坛?"这些疑问为诺兰引来一众门下走狗,也引来了众多批评声。
崇拜者们将他捧过头顶,将他神化为"只要克里斯托弗诺兰活得够长,豆瓣top250都是他的",可能是因为诺兰的电影里对重塑结构的把玩给看惯了平庸流水账叙事的观众带来了一种关于电影的高级感;
而批评者又反感于诺兰粉丝们的"无理取闹,盲目自大",也在于诺兰对待电影过度的拍摄结构等一系列的叙事技巧而对电影情感内核反而有一些忽略;
对于这些人的偶像如同费里尼、伯格曼、布列松、小津安二郎,甚至是侯孝贤、杨德昌、王家卫,诺兰显得没有如同这些影像处理影像那么高的水准。
不过诺兰自己看得倒是很开。在新的一季《十三邀》,许知远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电影中的哲学。诺兰更否认是有意为之;他说,中国媒体总是让他自我评价,这让他感觉有些不好意思。虽然诺兰一直和好莱坞走得很近,但谈话间的克制和骨子里那种英伦绅士的那种谦逊的气质还是挥之不去。
从二十多年前的《追随》,到目前拍摄的最后一部《敦刻尔克》,诺兰到底有什么改变?似乎一切都变了,似乎一切都没有变。
叙事结构上的变化已经被诺兰玩的很溜。许多影迷的第一印象就是从那部《记忆碎片》开始的。从一头雾水到越来越明了的倒叙+穿插叙事,再加上诺兰又为这个故事加上了男主角失忆这个精妙设定,那种节奏上的紧张感和故事上的悬念油然而生。初入影迷视野的诺兰交出这样几近完美的答卷,自然背负了更高的期待。
而后的《致命魔术》开始双故事线设定,像包饺子一样先在最开始设置下一个故事的引子然后将最精彩的讲述如同馅一般放在电影的中间并且占据着大部分的时间;直到最后才将全部疑念托出,给观众包了一顿十分过瘾的饺子。
而往后的《蝙蝠侠》三部曲才是诺兰真正的巅峰。虽说被爆出粉丝刷票争抢评分网站头名的黑料,但仍然无法否认这部超级英雄电影的革新性。它的杰出之处不仅在于用相当厉害的节奏控制力讲了一个好故事,让普通观众看的尽兴;更在于它塑造了许多个有血有肉的正反派形象,并且在其中探讨了关于法与正义的诺兰式哲学。蝙蝠侠这个游离在人性边缘,亦正亦邪的黑色法警形象似乎就是为诺兰量身定制的。
而《黑暗骑士》中海上炸弹的那一段可以说是诺兰作品里最具有代表性的片段之一。这部电影终于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止会玩弄故事线,还会对角色进行深度刻画的诺兰。
《盗梦空间》又回到了我们最熟悉的诺导最擅长的叙事陷阱,只不过这次变成了套娃式的梦境和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局。《星际穿越》的故事讲述仍然十分精彩,"硬科幻"的噱头也十分吸引人。在影片前半段埋下的伏笔一直抓着人们的眼球,加之马修麦康纳生动的情感爆发和汉斯季默一如既往宏伟的配乐为这部影片盖上了"神作"的章。但细品,总觉得内核没有《黑暗骑士》那么有股直击心灵的力量。
这么看下来,诺兰干的事好像就是自我怀疑后的重塑自我。
所以,以后的路何去何从,恐怕只有诺兰自己知道。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