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追随星星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看似平淡的电视剧,它就是父母爱情。
在我起初的想象中,它的风格应该是杨亚洲导演的电视剧那样的,一帧一帧的陈旧泛黄的画面,渐入渐出,甚至布满时光的斑点,舒缓的口琴声中弥漫了古老的情怀,人也随着这条时间的河流回溯,不知不觉回到那个年代。但并不是。那是战乱刚刚平息的上个世纪50年代,从音乐到色彩,我找不到那个年代的感觉,反倒有一种好像刻意为之的幽默和诙谐,就是太新了,让人稍微地感觉有些不对劲。可即便如此,我没有想到要放弃这部电视剧,因为在这个爱情显得极其匮乏的时代,父亲母亲如何风雨无阻携手走了将近半个世纪,它对我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在校门口的书摊买到张爱玲的盗版合集,她絮絮叨叨的私语中说了太多关于她父母的事情,甚至去孽海花里寻找先祖爱情的痕迹。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我开始对我父母的爱情有了一种幻想,那种幻想有一段时间在我的心里像一团火焰,簇簇跳动。然而在农村,鲜少有人会提及这些让人“羞赧”的事情,更何况对自己的孩子。他们大多也都只有婚姻而没有过爱情。媒妁之言下两个人匆促草率地绑定成一体,感情上他们基本上是糊里糊涂的失语状态,默默地,从此就是一生。
梅婷和郭涛认识的时候,在外人看来或许是百分之百不会有下文的。一个是资本家的大小姐,知书达理,品位审美自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而另一个不过是一个炮校的学生,文化不高,更不用说品位。如果可以自由恋爱,她绝不会选择郭涛,就是盖十床被子做梦也不会梦到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这样一个粗鲁的文盲。对她来说最噩的噩梦也不过如此。她会选择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闲时可以和她一起看电影、喝咖啡,讨论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可是在那个政治身份异常敏感的时代,她又有什么别的选择,找一个配得上她身份的人,注定是没有出路的,甚至很危险。滚滚而来的政治变革浪潮将把他们一家渣都不剩地席卷。为了成全自己的哥哥嫂子,成全这一家子人,她做了“牺牲”。心气那么高,却终究走了和别人相似的老路,媒妁之言下和一个自己午夜醒来想想都不甘心的人走到了一起。而郭涛也不是没有做出相应的“牺牲”。为了“癞蛤蟆吃到天鹅肉”,娶到自己心爱的女人,他铤而走险与一个身份及其“可怕”的资本家小姐结婚,并放弃了升职。起码他们是平等的。
可是奇怪的命运,让她的“牺牲”随着岁月的流逝,悄悄发生了改变。一次一次通过别人的命运,见证了梅婷当初的选择是分外明智的。而最直接最显眼的例子就是她的姐姐。当人到中年,她终于可以回首半生岁月,心满意足地对自己的女儿说:这辈子我是幸福而又知足的,足以比过全天下所有的女人。
我记得有一集里,那是到了文革的时候,精神生活极其匮乏。梅婷和自己的女儿说,你们真可怜,你们现在看的是什么电影,我那个时候又是看的什么电影,我看的都是外国片儿,不像你们只有红灯记。我突然有一种很异样的感觉,在这部电视剧里,母亲的精神生活竟然比过孩子。我的生活范围让我了解到的都是孩子的精神生活要好于父母。我的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她的精神生活里只有巴金的家春秋,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可是一旦我和姐姐成长了以后,她就已经和她的精神生活断裂开来,开始停滞甚至倒退。我突然觉得梅婷很时髦。当然也是因为她特别的身份。
可是这样一种资本家小姐与军人结合的特殊背景,并不足以代表父母辈的爱情,没有普遍性。我不由自主地会拿我自己的父母和他们对照。细想想,除了梅婷敏感的身份,梅婷和郭涛的一生并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唯一几次风浪就是郭涛要进岛的时候,梅婷生了几天的气,最后还是“跳了火坑”,做了屈服。另一次是郭涛的妹妹开始和他们一家一起生活,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期,最后一次就是“后母”事件。郭涛是个军人,那么“红”,这艘安全坚固的大船足以保证他们一家在政治风浪里平安泅渡。而我想象中的父母爱情,是他们一次次经历并携手攻克了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而这份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显珍贵和难得。
父母爱情,是编剧想象中的一种父母辈的浪漫的爱情。但这也无足苛责。
懂情调的资产阶级小姐母亲,生活严谨有秩序的军官父亲。确实很浪漫。“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又如何在短短的几十集电视剧里全面展现一对夫妻跨越大半个世纪的爱情中的那些细小和琐碎?无法展现,也没有必要展现。
一生中,他们都在试图改造对方,而又抗拒对方的改造。就这样反而在耳濡目染的共同生活里,逐渐变成了对方的样子。优雅的梅婷脱下了资本家小姐的外衣,说话也开始大嗓门,偶尔冒出粗俗的字眼,变得接地气。而粗俗的郭涛,渐渐戴上了绅士的礼貌,睡觉也要穿睡衣。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爱情。自己变成了喜欢的人的样子。他对她的爱情,从此融合在她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再也不分彼此。直至走到生命的最终。
收藏来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