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已久的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样一部干净而纯粹的文艺片。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陆小雅导演是我最开始注意到这部片子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代电影人在第三、第五两代电影人的夹缝中自成一派,并最终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是典型第四代电影人风格,在本片中,无论是稀松平常的故事本身、还是贯穿电影始终的黑匣子、那幅《江河》的书法;抑或是影片最后男女主的相逢一笑,都是这种风格的显著表现。
小体量大格局
影片的故事基本框架很简单,一个即将面临高考的男主人公小东在经历家庭的变故、初恋的离开之后的成长。但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却远远的超过了这个小体量的故事框架。故事的开展设置在几个不同的普通家庭之间,由这几个小家庭的起承转合,导演融入了社会元素:官商勾结、豆腐渣工程;青春元素:江河千古,她带我去远航;成长元素:想沐浴浪花,却遇冰霜。这些种种元素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单独成片,而本片却完美的将这些所有的错综复杂整合在了一起。
小人物大情怀
老耿不是小东的亲生父亲,凤姐也不是老耿的亲生孩子,但是他们却是一家人。导演在影片中所灌输的人文主义情怀在老耿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这种情怀是朴素的而又真实的,是矿难之后你的孩子我来负责、你的父亲大伙一起来照看。而纵观全影片,不难发现,导演最想让影片呈现给我们的,还是历经生活磨砺之后的“有诗真好”,是一颗“世界在喧哗,我温柔相待”的初心。
不过或许是因为第四代影人独有的创作特点(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感觉片中有些演员的台词情绪张力还是有些戏剧的影子,比如幺儿大喊的那句“我恨”、男主小东对着天空嘶吼的“我想要知道一个真相”以及男女主大雨中那场戏的女主的哭诉。这种带有一点朴素的戏剧色彩在今天看来或许可以成为学院派研究的元素之一。
撇开影片题材和内容本身,本片的配乐尤其值得一提。开篇矿难之后悠扬的曲调一瞬间就将人拉入了影片所营造的情境,此后老耿每次一拉起他的二胡,都暗示着片中主要人物的一次情绪转折。像和人低声叙说的配乐仿佛能带人穿梭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感受父辈一代的他们在遇到人生中所类似的波折时所做出的抉择。
此外,影片的镜头画面也别具诗意。开篇一梭船飘行在朦胧的湖面上,有一种梦幻的美感,而这个画面承接的是刚刚发生的矿难,这种细节的蒙太奇组接在传递镜头情感上的效果格外的到位。而且影片取景的历史文化古城泸州本身就带有很多诗意的意象,蜀中多雨,夜晚的巷子随便一帧就是唯美的雨巷,湿漉漉的台阶、美轮美奂的油纸伞,这些意象都给这部影片增色不少。
总而言之,无论是作为陆小雅导演个人暌违十几年的复出之作、还是作为目前市场上仅有的第四代导演的文艺片,这部片子都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电影院里欣赏。
收藏来源:豆瓣 影娱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