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以笑为生,职责就是为世界带来欢乐。
可是,当他为我们带来欢乐,我们在不停地嘲笑他的时候,却从来没有人关心他背后的故事。我们嘲笑着一个和我们毫无差别的人,然后再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被别人嘲笑。就像卓别林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是一场喜剧。”
这部电影《小丑》,就是讲了一个小丑背后“暗影”的故事。这是一部剧情压抑紧张、普通平凡的故事。这部电影中的小丑代表的可以是我们身边每一个被生活累垮了的普通人。小丑仿佛就是在告诉我们,看,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你们有负能量,我也有,我们都一样。
一、《小丑》的起源
《小丑》是美国漫画公司DC旗下的一位超级反派,曾经多次以哥谭市大反派的身份出现在《蝙蝠侠》系列电影中,在《蝙蝠侠》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其作为反派邪恶的一面,超级英雄打败大反派的故事现在已经不新鲜了。而这部《小丑》则是站在反派者小丑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就像电影中说的那句“富人从来不会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部电影的出现恰好是对这句话最好的一个表率,它在提醒着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所应该获得的起码的尊重和公平感。
小丑的人物形象其实最早来源于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笑面人》中的形象,DC正是借鉴了这个小说中的想”笑面人“的故事,才创造出了我们所熟悉的小丑形象。脸上画着浓艳的小丑妆,身穿一身西装,经常发出奇怪的笑声令人毛骨悚然。
二、小丑》的故事
《小丑》这部电影,将小丑以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温饱线边缘生存的普通市民形象展现出来。在那个年代的故事背景中,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哥谭市也毫不例外。各种政府保证的社会福利都失去了保障,当危机真正来临时,富人们永远都会先顾全自己,富人们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们撑起的保护伞也会随着危机的来临被撕得粉碎。
在这部《小丑》电影中,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不在于故事有多么的华丽和扣人心弦,它恰恰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慢慢的渗透我们的思维。电影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应该就是小丑这个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了。我们可以按照三个阶段来分别分析小丑的人物心理变化。我将这三个阶段分为冲突、觉悟、反抗。
1.冲突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的小丑是一个生活在贫穷的社会底层、为了维持生活和养活卧病在床的母亲而坚持每天出演小丑的普通市民。他虽然对现实的世界抱有不满,但他总能够记得母亲告诉他的话“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微笑”,他的母亲称呼他为“快乐”,意在让其每天快快乐乐,忘掉身边的这些烦恼和生活中的不顺。冲突,在小丑的生活中,满目疮痍。
而小丑本人,也就是亚瑟,他每天仍然在努力的相信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抱有耐心。
可是,似乎上帝总在偷偷恶搞他。他在大街上拿着广告牌站岗,却被街头小混混无情夺走还被打了一顿,出于无奈,他只能咽下这口气,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后来,他因为自己经常忍不住想笑的病还经常遭到陌生人的无情嘲笑,他渐渐地在对这个世界失去耐心。
谈到这里小丑的经历,不仅让人想起了一个词,“人血馒头”。在上世纪的旧中国,鲁迅的笔下曾经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故事,当年的“人血馒头”是对旧体制的痛斥,也是对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无知和愚昧做出的一种讽刺。
而在小丑的故事中,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同样无知、愚昧、自欺欺人,他们是哥谭市的富人们,是哥谭市上层社会的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电影中小丑最后在一场节目秀现场说的那句话“他们从来不会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想,这应该是哥谭市最大的悲哀了。
2.觉悟
难道小丑就要一直这样压抑的生活着吗?
每天在外边承受着无数的欺凌和嘲讽,回到家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靠母亲的信念支撑着他对这个世界仅存的一点耐心?如果我们说,无能怒吼是最懦弱的做法,那么我想小丑选择的是一条认清自己、面对现实的最勇敢无畏的做法。
他虽然每天承受着无尽的痛苦折磨,来自于陌生人的嘲笑也好、熟人之间的恶意也罢,但是他似乎开始有了改变。当他在地铁里深夜杀了三个来自哥谭市的年轻上班族之后,他逐渐意识到,这似乎对于他来说杀人没那么可怕,他甚至觉得自己得到了释放和解脱,跳起了自己僵硬却渴望得到自由的灵魂舞蹈。
那一刻,小丑开始学会了反抗。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小丑的行为反而引发了很多来自社会底层人群的共鸣。大家纷纷走上街头支持小丑,支持他对社会上层的反抗,俗称“仇富”。仇富心理不值得提倡,但是在电影中,人们遭受到了来自社会危机引发的折磨和痛苦不堪,这个责任说到底应该是由富人们来承担的。可是哥谭市的富人们却高高在上,借着自己的名利权势,镇压着所谓的“暴乱”和“抗议”,却不成反思过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3.反抗
在杀掉了曾经对他下黑手的熟人之后,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不仅向友情告别,他也准备向爱情告别。
小丑用仪式性的“用枪指着脑门”的动作在一个雨夜向自己曾经心存幻想的隔壁女孩告别,表示他自己对这段曾仅存在自己幻想中的感情的终结,在这个动作的过程中穿插他对这段虚无的感情的回忆。这一段还是非常有味道的,特别震撼。我想,情感这一块,对于小丑那颗被伤得体无完肤的心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
或者我们应该说,小丑的心早就被这个世界伤的粉碎了。
小丑在看到了那么多人在支持他的时候,他变得强大起来了。他明白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突然得到来自社会的目光关注,是种怎样的存在感。
没错,他要的只是简单的存在感。
后来,他登上了莫瑞的节目秀,现场表达了很多社会底层人群的心声。他用一句“你知道激怒一个边缘人格的人会有怎样的后果吗?”展现了自己强大的个人魅力,亚瑟,这个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小丑所代表的形象,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三、一个小丑倒下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小丑站起来
在最后,小丑被警察带走,却在半路被开着车带着小丑面具的人救下。小丑,成为了社会底层人群为自己找到出口的心目中的“神”。一个小丑倒下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小丑站起来,为社会底层的人群发出呐喊和无助的挣扎。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不止是小丑的起源故事,它更希望我们了解的,是小丑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人群。《小丑》在告诉我们,这个社会上有这么一群人,甘愿为别人做事,只求得到付出应有的回报,他们的追求很简单,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他们不想和别人费劲心机的去争斗,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也不想成为多么有钱的富人。
可是,有钱的富人往往就是通过榨取这些人群的剩余价值来获得利润、聚集资本成为有钱人的。我们如果说,富人在欺负这些人,可能有点过分。毕竟,富人也是动用了自己聪明的大脑和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拼搏努力才获得今天的成就的。但是我们如果说,这些人是活该,他们不想动脑子,没有追求,浑浑噩噩、平平庸庸。这似乎更不合理,人生来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在我看来,小丑所代表的这部分人群,正是我们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正是社会阶级的固化和社会底层人群权利无法保障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富人们该解决的问题。
小丑,就像一个毒瘤,它确实会危害社会。但是它也警惕着社会的上流人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就像哥谭市的总统托马斯韦恩,他的能力是相当大的,和亚瑟的母亲生了亚瑟,却能够靠一手遮天的能力伪造亚瑟和他母亲与其无关的一系列手续。这里只是一个理解角度,另一种思路是认为潘妮弗兰克和亚瑟都有着同样的妄想症,这就代表潘妮弗兰克承认了她在精神病院所做的是事实。但是这样会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小丑的人设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没有那么遗世独立了。这个问题仍然有着很大的争议空间。
不管怎么说,托马斯韦恩的能力似乎没有用到当处,他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努力做到使社会更加公平,而不是为了保护着自身阶级的利益去残食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
亚瑟最后被戴着小丑面具的人从警车里解救出来的时候,像极了一群人在拯救自己的神。他们小心翼翼,将其扶起。亚瑟重新站起来后,哥谭市暴乱的夜色下,成千上万人围绕着亚瑟,他们欢呼、庆祝。小丑给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给他们带来了最重要的求生欲和存在感。
小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小丑的背后,有千千万万个小丑的力量在支撑着它。
或许我们也时候应该,站在小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小丑一个人的深夜狂欢,而是小丑所代表的一个社会群体在深夜无助的呐喊和痛苦的挣扎。如果我们站在小丑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们会发现,小丑可能没那么坏,你说他是邪恶的,他确实有邪恶的一面。但我这里更想说的是,他更应该是一种“见不得光”的正义。这种正义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丑,它恰恰代表了我们最真实的一面,最迫切的需求感的一面。而这个“小丑”往往会在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公平的对待时跳出来。
收藏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