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改革开放献礼剧中,《外滩钟声》或许是最“普通”的一部。剧中没有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以海关大钟守护人杜心生的成长之路为主线,接地气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通过着重展现梧桐里杜姓人家和邻居们所构建的人物群像,以普通人的角度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风情画卷,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日前,《外滩钟声》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各专家从人物角色、价值追求和诗意表达等角度深度剖析该剧内涵,称赞该剧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深刻展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
展现“海味”风格
上海的弄堂文化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化之一,狭小的空间催生了无数的人情世故,《外滩钟声》将镜头聚焦于此。“越是厚重、宏大的题材越从平凡的、微观的角度出发。书写一个国家,就从一个城市开始,从一个街区开始,从一条弄堂的几家人开始。”编剧李云良表示,自己正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用梧桐里几家人的生活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缩影。
剧中,老弄堂取名“梧桐里”,这一名字也是很有讲究的。《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对“梧桐里”这个名字做了单独的解释:所谓“凤凰非梧桐不栖”,主人公杜心生就是那棵梧桐树,他是杜家姐弟心灵的栖息地。
相比其他年代剧,因《外滩钟声》的故事发生在上海,所以该剧有着更明显的时尚质感。不管是俞灏明笔挺的白衬衫还是吴谨言的“马兰头”,以及塑料凉鞋、的确良衬衫,都引领着那个年代的新潮流,也一度引起观众共鸣。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认为,《外滩钟声》体现了上海人如何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体现出了浓重的“海味”风格。
聚焦平凡人生
说到改革开放,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词——弄潮儿。然而,《外滩钟声》中的男主角杜心生却不是弄潮儿,不仅不是,相反他还性格保守,思想老派,一生坚守大钟。主人公的这一设定,也成为该剧最大的亮点。“《外滩钟声》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杜心生作为了本剧的第一主角。”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在研讨会中指出,社会的确需要弄潮儿,但也很需要杜心生这样甘于平凡,敢于给弄潮儿们当坚实后盾的人,他们在平凡人生中为时代作出了巨大贡献。
“杜心生是外滩大钟的代言人,是对家的守候,是道德的标杆。”《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这样诠释杜心生。生活中杜心生这样的人是基数最大的普通人,他们日复一日在枯燥单调的岗位上工作、传承,社会才能扎实地向前发展。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平凡人生是常态,也是基石。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化勇认为,这部剧区别于其他作品之处在于,没有着重谈物质变化,而是主要表达杜心生等人物的思想变化,从精神方面来体现改革开放的进步。
生活衔接时代
从类型上来看,《外滩钟声》还是属于家庭伦理剧。“不过,剧中没有像一般伦理剧中过于专注个人情感的纠葛,也没有与时代割裂,而是将家庭命运的进程与时代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认为,这部剧体现了家庭伦理与时代关系的传承,透过平凡折射出大时代的变革:从服饰和发型的变化,到诸如倒卖商品热潮、去广东下海、海南搞房地产以及出国热等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事件,时代发展影响着弄堂百姓的命运,又时刻蕴含着朴实真挚的人生哲理。“《外滩钟声》使观众既能透过影视作品了解往昔,又能在情节和人物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
剧中,梧桐里所有人命运的结局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憾,但正是这点缺憾却体现着人文主义和生活质感,因为生活终究会有遗憾,没有完美的生活。正如《中国电视》主编李跃森所言:“人物有着强烈的命运感,结局并非是理想化的完美。从平淡中也能看出人物内心的波澜。”
李准评价道:“《外滩钟声》强调了青春的美好。其实人生的意味还是要经过岁月的考验和煎熬才行,人生的滋味最好用岁月的齿轮去碾压生命的豆,才能散发出真正的香浓。”
收藏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