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IO: Last on Earth》用丰富而深厚的文学修辞将一部科幻电影寓言化、简单的对白、平缓的情节进一步体现了它作为网络小众电影的定位。但抛去商业化的炫彩画面,它依然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自己关于人类末日浩劫时如何自我拯救的答案。认真剖析故事内容会发现,电影的答案丝毫没有敷衍了事的轻率,而是认真启发着如今全力探索未知宇宙的我们进行一次事关生存的自我思考。
只要人类在地球上还生存一天,那么关于末日浩劫的话题也许永远不会过时,毕竟这个答案对目前的我们而言还是遥远的、未知的,仍可当作是我们茶余饭后赖以消遣的谈资(科学家们应该会更焦虑些,但应该也不至于影响他们每天三餐的胃口罢),这一话题也因此成了影视作品乐此不疲的取材。同样,每一部与此相关的电影往往都会传达出一种启示,或是思考、或是希望。电影《IO: Last on Earth》(中文名《少女地球守护者/少女救地球》)自然也不例外,而它答案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去探求一个全新的世界,而是依然站在地球本身进行一次抉择重生路径的思考:面对几近衰败的地球家园,我们是选择离开、还是留下,是选择放弃家园,还是重新孵育。
作为一部打着科幻标签的美国电影,《IO: Last on Earth》显得有些不入主流,通篇几乎没有任何炫彩硬核的科幻镜头,情节的推演也被刻意压制得十分平缓、波澜不惊。制作团队把更多的笔墨都倾注在对凋敝残垣的末日地球以及人类求生的孤独思考的刻画之中。故事中运用了太多的寓意之物,复古的磁带、悠扬的琴曲、男主角的《出埃及记》,艺术馆里充满文艺复兴色彩的人体雕塑和绘画作品。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那幅《LEDA AND THE SWAN》(《丽达与天鹅》),并配上了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同名诗作,也借此赋予了这个故事深沉的内涵。某种程度而言,若要真切明白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就不得不去领会这幅作品的内在意涵。
当地时间2018年11月19日,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考古人员在庞贝古城新近发现的壁画“丽达与天鹅”(Leda and the swan)。来源:东方IC
《丽达与天鹅》源于希腊神话,相传丽达是克里特王国的公主,嫁给了被驱逐流放于此的斯巴达国王延达瑞俄斯。婚后,她的夫君重返斯巴达,又成为了国王,而她只能独居于一个无人的小岛上。主神宙斯化形为天鹅,同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之妻丽达结合,丽达产蛋,生下了绝世美女海伦和另一女儿克吕泰涅斯特拉。
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电影中的女主人公Sam Walden应该就是那个丽达,那位驾着热气球远道而来的男角Micah指代的便是那只天鹅,而那个杳无人烟的实验基地就是那座无人岛了。其实,导演在画面中也有意地给了Sam几个特写的镜头,展示了她幼嫩的肌肤、红润的脸庞、姣好的身形所,俨然一个青春朝气的年轻生命。而从天而降的Micah就是那个带来生命种子的神的化身。
当Sam洗澡时,正在阅读《出埃及记》的Micah俨然动了“凡心”,明明被女主的玉体吸引,却又焦虑地顾左右而言他。我想,如果观众不了解《丽达与天鹅》的背景,恐怕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突如其来的暧昧以及之后结合的桥段,会感到疑惑与突兀。
其实从古至今,《丽达与天鹅》就一直是西方艺术家尤为热衷的创作题材,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到印象派的塞尚、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甚至连之后的摄影艺术都都曾涉猎过这个题材。至于为何,我想除了它源于神话的神秘性,那份暧昧的情爱意味也是摆脱不了的因素,任由艺术家们在高雅与通俗之间玩味与徘徊。
电影里选取的是印象派画家塞尚的作品。相比早期作品,塞尚通过标志性的“色块堆积”表现形式,似乎有意掩盖了神话本身的神秘色彩。画家用静物画的手法将丽达描绘得更加身形厚重、体态丰满,突出展现了画家本人追求物体体积感的描绘特征,以此将这个传统神话题材注入更为世俗和现代的意味。导演之所以作此选择,想必是想传达给观众故事语境中的“丽达与天鹅”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漫的神话故事,而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丽达是否美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残喘的生命需要延续,我们的破败的地球需要拯救。
收藏来源:豆瓣 George H